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让初中科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出彩 第2页

更新时间:2011-6-7:  来源:毕业论文
因此,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学生有了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快乐。
二、稳中有变,让“生成”更丰富
课堂的生成是趋向于开放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成性资源将不断在课堂中出现,对教师的即时引导和课堂调控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这对进一步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随“机”应变,顺应“需求”生成
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在学生脑袋中,总有着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令教师措手不及。这时,教师是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既定方针”(教案),还是将学生出现的这种思文状态作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重新调整和组织自己的教学呢?
【案例4】在用稀HCl和大理石制取CO2的时候,教师强调用稀HCl而不能用稀H2SO4,并解释了是由于稀H2SO4和CaCO3反应后生成了CaSO4,CaSO4微溶会包裹在CaCO3外面而阻止反应的进一部进行。但是过了一会儿,就有一学生提出:“把大理石敲碎和稀H2SO4反应,反应能继续吗?”这位老师并没有被这意外“吓倒”,也没有采用欺骗、搪塞等手段强行按预设施教,而是顺水推舟,让大家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这样不仅解决学生的疑问,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药品(稀HCl、稀H2SO4)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了亲身体验。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应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学生在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文碰撞中领悟科学真谛,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2.借“机”施教,捕捉“意外”生成
叶澜:“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有着较强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教师在课前不可能全面考虑到活动会发生的“意外”。这些“意外”会对我们的教学造成怎样的影响,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应对。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案例5】在八年级下册《指南针为什么能指示方向》教学中,教师拿出一根没标明磁极的磁铁,让学生确定磁极。一位学生快速上讲台演示,但由于速度太快,他没有拿住,磁铁掉在地上,从中间部位断了。
有个爱起哄的学生叫起来:“老师,你的磁铁南北极分家了,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哈哈……”其他同学一听这话也哄堂大笑起来,甚至有个别调皮的学生怪笑着准备看老师的笑话。
教师:“磁铁断了以后,真的是南北分家吗?”
有的学生点头,有的学生摇头,还有的不知所措。
见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教师请这位同学用实验来验证。只见他将断的磁铁的一端(红色的)与完好无缺的磁铁(标明磁极)的南极接近,吸在一起,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
这时,这位同学说“这块红磁铁断的那端变成了南极。”教师趁机提醒他用蓝磁铁试一试,结果,蓝磁铁断的一端是北极。没等教师说什么,有的同学就嚷起来了:“奇怪,这磁铁摔断后居然能长出南北极。”
可是,有的同学还是不相信,提出要用别的方法实验。教师请了一个同学上来做实验,他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又指南北了。他连声说:“真的呀,有点像蚯蚓,断了头长头,断了尾能长尾!”
就在教师点头的同时,又有学生提出:“如果把磁铁再连接在一起,南极会变吗?”教师兴奋地邀请这位来为大家演示。他小心地将断开处接近,高兴的叫起来:“老师,它们又吸在一起了。”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着,他又将注明南北极的磁铁的一端接近断磁铁的两端,“哈,断磁铁合在一起,南北极不变。”
面对学生这一始料未及的问题,令全班学生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老师没有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设组织教学,而是在意外情况上做文章,发现其中的奥秘,及时改变预设的程序,创造性地组织了以上的教学,凭借教师教学机智捕捉到开启学生创造性思文的“金钥匙”,及时进行课堂调控,挖掘探究的深度,掀起了课堂教学高潮。
3.伺“机”而动,利用“错误”生成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确实如此,错误是孩子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经验。所以学生的错误往往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案例6】七年级下册《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一课,教师用课件出示大饭店的挂钟。有学生连忙举手说:“老师,我发现北京和纽约的时间是一样的。”对于这突如其来的错误的结论,教师没有进行解释,而是把纠正错误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启发学生用时区图来验证。全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中。“老师,它们之间相差十三个时区呢?”又是一阵疑惑。最后,教师进行了点拨:北京是东八区,纽约是西五区……
    通过这样的找错、改错、正确地回答,我想学生对北京时间和时区,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区时换算应该有更深刻的了解了,以后学生再碰上类似的问题,错误的概率肯定也会大大减少。
由此可见,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是真实的课堂教学手段,我们没有必要对学生的错误遮遮掩掩。而且当自主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主流时,学生在学习中难免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或判断上的失误。我们所要做的应当是把“拨乱”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我监控、自己发现错误、剖析错误,通过探究、研讨后悟出真知。
    三、不断反思,让生成更广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学资源观:教学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学资源尤其宝贵。教学中不是缺乏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捕捉和运用教学资源的眼睛。那么,如何练就一双慧眼?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如果我们做到这些,无疑会增强教师的信息加工能力,能在课堂中即时准确捕捉、果断整合信息,巧妙运用信息,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做到“变”中有“变”,达到预设与生成的零距离、全融合,让动态生成更广泛。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生命的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升华“预设”。我们只有科学而艺术地加以把握,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预设方案,把课堂还给学生,将“预设”与“生成”和谐地融为一体,才能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毕业论文http://www.youerw.com/
[1]叶澜 《新基础教育》,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
[2]朱清时主编《科学》(7—9年级),浙江教育出版社
[3]廖伯琴《走进课堂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4](加)马克斯•范梅南著 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2003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

上一页  [1] [2] 

让初中科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出彩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