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论文 >> 正文

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认知研究 第9页

更新时间:2010-4-26:  来源:毕业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认知研究 第9页
深受伊斯兰文化的熏陶。而且部分家庭是非完整的家庭。
流动儿童的父母本身作为农民工,文化程度低下,教育孩子的方式比较转制,比较注重和关心孩子的学习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亲子之间感情交流能使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但对流动儿童来说他们与父母的交流较少,内容大多局限于学习。
与非流动儿童家长截然相反的是流动儿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较低,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教义教育他们不需要很高的文化水平,只要识字会算账即可。而在这方面,非流动儿童家体则不存在这种情况。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严重的影响他们社会化的正常进行,影响流动儿童对自身特性的认识,也对他们的正常成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学校
学校作为专门设立的学习机构,一方面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努力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的地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教会儿童如何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学会参照他人的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但是流动儿童学校被称为流动学校或农民工子弟学校,这样的学校并未经政府认可或认同,得不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正式支持,只是由民间组织和社会各界筹建的。学校的教学设施、质量和环境均差于公立学校,缺乏一套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
虽然流动学校为流动儿童社会化的浙港发展提供了一个场所,,但由于学校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影响儿童正常而全面的发展,由于环境、师资及教学设施的限制,流动儿童得不到多方面的发展。
他们对自我特性、自我表现的认识较为模糊,尤其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对城市的疏远感会加强。
3、同龄群体
在同龄群体中,流动儿童所拥有的朋友以本民族的为主,他们的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有较多的相似性。
在同龄群体中,流动儿童能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的方面。在同龄群体中,他们的独立性、自尊心和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同时在同龄群体中,他们能够自由的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产生较强的共鸣,形成他们独有的亚文化并深受其的影响。
4、大众传媒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他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更加重要。这种影响表现为形式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
流动儿童作为受众之一,他们由于条件的限制,接触到的传播媒体大多为电视和书籍,但书籍仅限于课本,电视的影响作用也是较少的,大多是学习文明礼貌而已。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从大众传媒所获得的是缺乏的。电脑作为即将或已经普遍的东西,但对他们而言电脑是陌生而神奇的。这种信息的不足,对流动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是负面大于正面。
(三)对原假设的分析
原先的四个研究假设是:
假设一:流动儿童在对自己与老师关系的评价高于非流动儿童。
假设二:流动儿童在对自己与同学关系的评价高于非流动儿童。
假设三:流动儿童对自身特性的认识高于非流动儿童。
假设四:在影响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中,家庭的影响作用最大,学校次之,其后才是同龄群体和大众传媒。
根据针对原假设所得出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身份对儿童在老师、同学眼中印象的评价的影响较弱,对他们对自我特性认识的高低的影响也较弱,因此,我们不能以儿童身份的不同来预测他们与同学、老师的关系的好坏,也不能以此来预测他们对我特性认识的高低。
而原假设中假设四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化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残缺的过程,家庭的不完整、学校设施和环境的不完善以及人际交往的局限性和信息来源的单一与局限对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均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在这几个影响因素中,产生负面作用最大的是学校和家庭。相对来说,家庭的不完整、父母文化程度的低下对流动儿童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这种影响将会延续至流动儿童的一生。而学校的不完善性则对流动儿童的前途和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综合上述的描述,笔者发现,原假设一、二、三均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即原假设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对自己与同学、老师关系的评价与他们的流动性身份没有多大关系。因此,不能断定流动儿童在上述方面的评价高于非流动儿童。而影响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中家庭和学校仍然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只是这种影响的负面高于正面的影响。

九、讨论
1、强自卑与弱自尊
结论显示,大多数流动儿童认为自己的自尊心较弱。自尊的发展,有助于青少年的社会行为越来越多地置于自我的监督和控制之下,从而对他们社会化的进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他们走向成熟。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过弱的自尊心往往会导致潜在的自卑感,自尊心越弱,这种自卑感就会越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从而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认识。
2、流动儿童的大龄化问题
由于户籍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流动儿童并不能正常地接受基础教育,这样就出现了大龄化问题。与非流动儿童相比,他们的年龄相当,但是在自我特性、自我表现的认同方面却表现了差距。这就是的大龄化儿童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面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3、低教育期望的影响
结论显示,流动儿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远低于非流动儿童家长的期望,这意味着流动人口下一代的文化程度仍然低于非流动人口。文化贫困的代际传递只能造成除了文化之外的更多的物质和非物质的贫困,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的贫困循环。对于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影响儿童的自我认知。
4、原因分析
笔者尝试用社会学家麦考尔和西蒙斯的角色认同理论来解释流动儿童自我认知所表现出的特征。
麦考尔和西蒙斯强调,角色适当个体寻求实现他们多种多样的计划和目标是分门别类的临时准备。
所谓角色认同是指:“个体规划给他(或她)自身的作为对某一特定社会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认知研究 第9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