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自动化 >

电梯群控算法与PLC控制程序设计(3)

时间:2020-03-13 22:28来源:毕业论文
3).计算机应用于电梯群控,控制方式主要是最小时间控制和综合评价函数控制。采用了包括候梯时间,长候梯率,及预测误差在内的多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3).计算机应用于电梯群控,控制方式主要是最小时间控制和综合评价函数控制。采用了包括候梯时间,长候梯率,及预测误差在内的多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着重研究电梯群控的动态特性。
1.1.4电梯群控系统组成
电梯群控的整个系统可以笼统的分为两大部分,硬件和软件。硬件包括实际电梯的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电梯的曳引系统、导向系统、门系统、轿厢、重量平衡系统、电力拖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安全保护环节等。外观采用透明的有机硬塑。
电梯的控制部分硬件包括:PLC和PC,数据传输网络系统。PLC运用于电梯的软件部分示意图如下(图1-1)
 电梯群控部分软件示意图
所以,在硬件合格的情况下,当我们需要对目标电梯实现智能化功能时,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实现编程,这也就是PLC的功能所在。然后依据输入信号传入的值,通过PLC实现对输出信号的连接,进而完成整个控制的软件部分。
1.2电梯群控算法
1.2.1电梯群控系统的交通模式识别
影响电梯群控算法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通流,这个是以电梯服务系统的乘客数、乘客出现的周期以及乘客的分布情况来描述的。交通流的情况主要与建筑的用途有关,举个例子,对于典型的办公大楼,通常可以将电梯群控系统的交通流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㈠上高峰交通模式,
㈡下高峰交通模式,
㈢ 2 路交通模式,
㈣ 4 路交通模式,
㈤平衡的层间交通模式和空闲交通模式等。
要实现不同算法,根据交通流的状态实时地切换,就需要有一个实时的交通分析模块,以辨识当前的交通模式,然后选择相应的算法。
1.2.2基于统计近似的电梯群控系统的智能算法
提出了一种新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式,将统计概念应用到电梯群控重要参数的计算中,不需要建立精确数学模型,能够提供最优的控制策略,这样就能合理有效地调度电梯最佳运行。
1.2.3电梯群控系统的通讯接口
CAN设计的三层结构模型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网络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由CAN接口器件完成,包括硬件电路和通讯协议两部分。当然,在电梯群控中,在控制单元方面,国内的群控系统多采用通用微处理器(含单片机)或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在网络应用方面,以微处理器或单片机为控制单元的系统,多采用CAN总线网络;以PLC为控制单元的群控系统,则使用工业网络(LonWorks-局部操作网或各种现场总线(Siemens公司的Profibus、RS-485、Intel公司的Bitbus)。 电梯群控算法与PLC控制程序设计(3):http://www.youerw.com/zidonghua/lunwen_4829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