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突发事件中微博传播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2)

时间:2017-06-07 09:32来源:毕业论文
一、突发事件中微博传播的群体极化概述 (一)群体极化的理论内涵 群体极化一词最先是由詹姆斯斯托纳在 研究 群体决策问题时提出,他认为群体极化


一、突发事件中微博传播的群体极化概述
(一)群体极化的理论内涵
“群体极化”一词最先是由詹姆斯•斯托纳在研究群体决策问题时提出,他认为群体极化现象为,如果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最初就比较保守的话,那么通过群体讨论后,决策就会变得更加保守。相反,如果群体内个人意见倾向冒险,经过群体讨论,决策会更加冒险。 后来,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对“群体极化”的定义作了详细解释。所谓“群体极化”,即“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他提出,“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美国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研究群体极化现象时也指出,群体极化不仅存在于现实社会,在网络社会同样会发生。 并且,有研究表明,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社会中的发生的概率要超过现实社会中面对面的两倍。
在数字化与多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的先进性为每一个人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也为一些志同道合的“群体”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新闻传播环境,网络传播中的海量的信息并没有把他们的观点冲散,反而使他们自发的形成群体,这种群体内部的讨论强化了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本文所指的“群体”特指加入了微博讨论或书写的微博用户。
(二)微博传播中的群体极化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web2.0技术,成为继博客、人人网等诸多社交工具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网络社交工具。用户只要使用电脑、手机等终端移动设备注册微博账号,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话(140个字符以内)或图片发布在微博平台上,就可以与他人分享、交流。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已有近半数的互联网用户在使用微博,微博作为承载网络舆论最大最快捷平台的同时,也成为许多极化情绪的孵化地。
微博作为一个虚拟的社交网络,其中的大部分用户都是匿名的,匿名性容易使网民产生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所以,当他们参与到对社会突发事件的讨论中去,特别是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事件,例如城管暴力执法事件,强拆事件等,他们的言辞和行为往往比在现实社会更加激进,情绪也更加非理性,网民的非理性言行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疏导,就非常容易导致微博中极化现象的产生。微博平台的 “议程设置”功能把微博中大家讨论、关注的热点话题推送到用户的微博主页,这样用户在浏览选择信息时,即成为进一步围观或转播的“对象”,这就使得当某一热点话题出现时,能够迅速聚集各方网民的关注和讨论。另外,微博平台上“加好友” 、“加关注”等方式,使得具有相同感情倾向和价值观的用户聚集到一起,在他们所营造的群体里只能听见一种声音,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会被主流意见所淹没。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微博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消极影响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微博群体内部讨论时呈现出极端化、非理性的倾向。因为微博中的群体大多是价值观、感情倾向相同的网民自发形成的,当他们参与到对某一热点事件讨论时,个人已有观点得到进一步强化,群体内的声音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再加上匿名性以及群体成员复杂性等因素,网民在表达意见时会呈现出非理性和极端化的情绪,甚至会对持相反意见者进行无理的谩骂和人生攻击,久而久之,就会演变为整个群体呈现出非理性、极端化的感情倾向。另一种是对事实的造谣诽谤,这种群体极化极有可能延伸到现实社会中去。网民在浏览选择信息或者发表对某事的看法时,他们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微博意见领袖的影响,这一特点很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利益,而肆意在群体中发表刺激人眼球的言论,抢占道德法律制高点引起群体成员的感情共鸣和话题讨论,从而制造舆论,煽动公众的不满情绪,由此产生的网络暴力以及人肉搜索则是群体极化现象所带来的后果。 突发事件中微博传播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860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