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论《舌尖上的中国2》的叙事行为(2)

时间:2021-04-20 20:33来源:毕业论文
二十世纪初期,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将纪录片的制作推向了另一个高潮,画面加解说 的模式成功地将声音和画面融为一体。由于带有较浓重的说教色彩,

二十世纪初期,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将纪录片的制作推向了另一个高潮,“画面加解说” 的模式成功地将声音和画面融为一体。由于带有较浓重的说教色彩,为许多社会机构所亲睐,成为其社会统治的工具。

二十世纪中期,进入了“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 的时代,“直接电影” 崇尚将具体的现象随时收入镜头,而“真实电影”则推崇通过人为环境使隐蔽的真现公诸于众。

时至今日,中国纪录片市场上诞生了一批以《红跑道》、《骑车去非洲》、《舌尖上的中国》等为代表的优秀纪录片。这些运用叙事手段制作的纪录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回顾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将叙事与电视节目有机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也是新时代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

三、叙事行为的界定

叙事学兴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越出了文学叙事的框框,其基本观念和方法为越来越多的领域所运用,如视觉艺术、传播学等等。[ ]

所谓叙事行为,是指对故事事件的安排重构所采取的策略。它往往体现在叙事者对故事事件整体上的设计与组织重构上。任何叙事行为都由以下诸要素构成:叙述主题、叙述视角、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和叙述节奏。通过这些要素的合理运用,叙事者可以很好地掌控所有的叙事技巧。文献综述

在现代电视节目中,最常见的两种叙事技巧分别是:叙事时间的线性化以及叙事时间的逻辑化。前者是将叙事完全按照故事发生的前后顺序来进行,而后者则按照一定的内部逻辑顺序对故事进行重新编排,从而呈现出叙事的多重复杂性。

四、《舌尖上的中国2》叙事要素的分析 

任何叙事行为都由五个要素组成:叙述主题、叙述视角、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和叙述节奏。纪录片的叙事是运用各种视听语言构建起来的叙事系统,本文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2》若干集节目文本的细读和梳理,试图找出其中的叙事要素,并分析这些要素在整体叙事中起到的作用。

(一)《舌尖上的中国2》的叙述主题

《舌尖上的中国2》延续了此前的拍摄传统,将记录的重点着力于展现中国人与美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七集的节目中,第一集《脚步》阐述了美食的地域性特点,彰显出中国人寄予食物的浓厚乡愁;第二集《心传》讲述了美食手艺人基于对食物执着而演绎的薪火相传的故事;第三集《时节》描绘了四季更迭中,所孕育出的应时、应景的餐桌美味;第四集《家常》勾勒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各色滋味;第五集《相逢》讲的是中国人所热衷的餐桌文化、所喜爱的团圆、聚会;第六集《秘境》将观众的视角引向那些不为人知的山野、丛林,将那些罕见的美食一一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第七集《三餐》则是最质朴的回归,一日辛劳的林林种种,不过就是传递着爱的三餐而已。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中国美食更多地是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屯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

相比于《舌尖上的中国1》,《舌尖上的中国2》最大的不同是:美食开始退居二线,人文关怀开始逐渐占领更大的比重。浓重的乡愁、传统与现代的抗衡、底层民众的生存问题、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医疗和教育的问题等等成为该纪录片想表达的主题。 论《舌尖上的中国2》的叙事行为(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7366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