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与应对措施(2)

时间:2021-02-08 10:30来源:毕业论文
二、网络谣言的含义及特点 (一) 谣言的含义 谣言一词滥觞于《后汉书》,就当时的解释,谣言当时既可以是表示赞颂也可以是表诽谤,属于中性词,而


二、网络谣言的含义及特点
(一) 谣言的含义
谣言一词滥觞于《后汉书》,就当时的解释,谣言当时既可以是表示赞颂也可以是表诽谤,属于中性词,而现在谣言一词已经被完全赋予了贬义的色彩。刘建民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私下渠道传播的、公众感兴趣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虚假事件,它不是中性的消息,而是带有欺诈、诽谤或攻击性的负面舆论,简言之,它是一种无根之言。”[1] 沙莲香则认为“谣言是一种来路不明的、传无根据的言论,是某些人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基本事实依据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通路中所流传的信息。”[2] 英文用“rumor”指谣言,但这个词的外延十分广泛,不仅可以代称谣言,还可以包含流言、传言。传言在《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中是“一种缺乏真实依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是一个中性词。流言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散布没有根据的话”,流言的内容有真有假,难以证实,但是这种散布是不带有目的的无意识的传播。根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谣言与传言和流言最大的区别是,它是不确定的、负面的和附有目的性。
(二) 网络谣言的含义
姜胜洪将其定义为“网络谣言是一种新的特殊形式,它是通过网络媒介而生成并进行传播的谣言。”[3] 官建文认为它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4] 网络谣言继承了传统谣言的特征,却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了谣言的题材,拓宽了谣言的传播渠道,使之拥有更广泛的受众和影响力。综上,笔者将网络谣言定义为网络上生成或借助互联网传播的没有根据的虚假消息。
(三) 网络谣言的特点
网络谣言继承了传统谣言的几乎全部基本特点,包括虚假性、欺骗性、危害性、目的性等。传统的谣言多依赖人际传播,是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没有根据的消息。网络传播的网络谣言则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整合,消息传播时间短、范围广。网络传播的特性赋予了网络谣言区别于传统谣言的新点。
1、 频发性
传统谣言被时间和空间所制约,通常是偶发性的。互联网技术使世界紧密相连,地球村的形成模糊了地域和种族的界限,使得身处中国农村的农民也可以讨论美国总统大选。人们可以在网络上随心随遇的发表消息和意见,有的是不经证实甚至是恶意编造的信息。它们在网络上与其他意见碰撞、融合,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谣言在其间形成,网络平台自由开放的环境导致了网络谣言的频发。
2、 广泛性
谣言互联网传播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广泛,尤其是近年来博客、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信息发布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人都可以是谣言的生产者和传播者。2011年3月中旬,一则有关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污染我国山东海域的消息被广泛关注,消息最早由杭州的网友在QQ群上发出的,内容包括核辐射已经污染了我国海域,希望大众暂时不要购买海盐和海产品。消息发出后的短时间内就引发了北京、浙江、江苏等地发生抢购食盐的现象,并迅速蔓延导致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辐射恐慌和抢盐风波。互联网传播会大大扩大谣言的传播范围,使之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影响。
3、 煽动性
网络上每天都有大量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消息或言论,在一开始这些谣言可能只是网民非理性的宣泄,但在其中夹杂着传播者的情绪,如愤怒、希冀、怀疑等,能激起其他网民的认同。尤其是社会环境不稳定时,此类谣言极具煽动性和蛊惑性,容易引发民众的不满。网络谣言的主题大多围绕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等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容易激起人们对伤害和死亡的本能性焦虑,许多人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转发谣言。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与应对措施(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6955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