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探究《穹顶之下》(2)

时间:2019-08-28 21:18来源:毕业论文
信息来源更自由多元。较之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了政治、 经济 权力等方面的干预和控制,在信息来源的获取上,自由度更高,反映在调


信息来源更自由多元。较之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了政治、经济权力等方面的干预和控制,在信息来源的获取上,自由度更高,反映在调查采访层面,则能更加灵活地选取采访对象,不再局限于上层话语,能反映更多来自民间的声音。正如雾霾纪录片里,既包括环保局的官方发言,也有民间人士的“戏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信息来源的自由化,也有助于报道的客观呈现。
2. 新媒体技术应用 新闻报道专业化
新媒体语境下,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开始用数据描述现象,用数据表达观点,虽然相关技术上并未完全成熟,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体现出新闻专业主义客观真实的特点。《穹顶之下》就是一个良好开端。
(1)此次渠道发行的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纪录片模式,采用新媒体全网覆盖,传播更加专业化。以往作为宣传主力的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本次传播过程中,只借助了其权威性,对事件影响进行进一步的推动和扩大。《穹顶之下》的上线过程几乎全部借助新媒体发力,2月28号上午8时09分,《穹顶之下》视频上传到人民网,9时01分,人民网和优酷同时发布《穹顶之下》,包括优酷、搜狐在内的各大网站,都在其移动端给以头条位置,在官方微博进行推送,腾讯更通过微信平台,借助社交媒体覆盖各大朋友圈。
(2)由个人生产转向集体生产,提升了报道质量。纪录片融合了提供技术支持和风格定位的罗永浩团队,范铭的文案摄像团队以及包括各种大V、记者在内的智囊团。从文案策划到镜头剪辑,从三段论式的作品结构到内容尺度的把握,等等都将互联网基因与专业素养密切融合,大大增强了纪录片的专业性。
(3)TED 的演讲形式,极具视觉冲击的大屏幕和柴静的现场演说互相配合,更易引起观众共鸣。这种形式,让演讲内容以更加可视化、更有冲击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现场和屏幕之外的观众都能收获真实感。
(4)数据应用充分体现,报道手段严谨科学。在《穹顶之下》的制作过程中,提到了数百个相关数据,播放了共51张数据表,并多次借助了地图、动画等元素展现演讲内容,以数据形式为主,将雾霾问题具象化,从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报道的客观性和专业性。
就调查内容、信息来源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这几个方面而言,《穹顶之下》做到了大胆新颖,无外乎让包括人民网在内的官方媒体都对其点赞。
三、纪录片对新闻专业主义表现的争议
《穹顶之下》发布后,针对报道内容,网民的质疑集中在客观性和真实性两个专业标准上。
1. 客观性--以女儿病情作为切入点,是否煽情太过
柴静在谈及制作纪录片的初衷时说“这是我与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且以女儿的病情作为视频切入点,在演讲过程中也多次提到了女儿,包括“pou”出女儿的照片。尽管柴静将其定义为“个人行为”,但就受众角度而言,其强大的影响力依旧是作为媒体人才能具备的。此外,即使柴静并没有说女儿的病情与雾霾有直接的关系,但这种较煽情的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成为部分网民质疑调查目的的理由。由此引发:当视频真正讨论的雾霾问题刚刚掀起,另一个关于柴静个人的八卦性质的话题也在各大微博论坛发酵。这种过度强调个人主观感受的表现手法,极易使新闻本身的客观性大打折扣。
2. 真实性--非专业人士的解读与真实情况是否一致存在疑问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扎根的土壤,活力的源泉,无论是新闻专业主义,还是新闻价值观,都离不开真实性原则。真实性作为新闻报道进入公众舆论的前提,它关系到新闻报道前媒体人是否调查细致,深入采访,关系到报道发布后是否准确还原事件真相,关系到报道传播后一系列的舆论影响,这些环节都需要真实性的保证。 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探究《穹顶之下》(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3853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