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去个性化理论在电影中的应用

时间:2019-08-04 21:08来源:毕业论文
拟从《蝇王》《迷雾》《搜索》等电影中挖掘出去个性化理论在其中的应用和体现,并结合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最后从心理学理论视角出发对去个性化的不利方面提

[摘要]去个性化理论是社会心理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领域,是属于群体心理学的范畴。“去个性化”的现象在集群行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也被认为是反社会行为的原因之一。电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升华,为了更好的突出和了解去个性化现象,本文拟从《蝇王》《迷雾》《搜索》等电影中挖掘出去个性化理论在其中的应用和体现,并结合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最后从心理学理论视角出发对去个性化的不利方面提出应对措施。38083
[毕业论文关键词] 去个性化;群体心理;精神分析理论
Deinpiduation theory in the movie
Abstract: Deinpiduation theory belongs to the field that social psychologists study, which is within the scope of group psychology. Deinpiduation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the collective behavior, also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reasons of antisocial behavior. As film is a microcosm and sublimation of humans social life, and in order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einpiduation, this study intends to dig out how deinpiduation theory works in the movies "Lord of the Flies" "The Mist" "Caught in the Web" and make a analysis of them combining with Psychoanalysis Theory. In the end,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propose responses of the negative aspects of deinpid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Key words: deinpiduation, group psychology, psychoanalysis theory
目录
中文摘要1
1引言1
2去个性化理论1
  2.1去个性化的概念1
  2.2影响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2
    2.2.1匿名性2
    2.2.2责任分散3
    2.2.3群体感染3
    2.2.4个人注意力的转移3
  2.3去个性化的理论模型3
3电影中的去个性化现象4
  3.1去个性化群体的形成4
    3.1.1《蝇王》中的心理群体5
    3.1.2《迷雾》里的乌合之众5
    3.1.3《搜索》中的网络暴民5
  3.2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去个性化群体6
    3.2.1人格结构与匿名性6
    3.2.2侵犯行为与群体感染7
  3.3去个性化的积极性8
    3.3.1超越自我与重塑自我9
    3.3.2助人行为增加9
4消除去个性化消极影响的应对措施——个性化9
  4.1明确自我意识而不迷失9
  4.2树立自信而不被暗示10
  4.3保持自我同一性而不盲从10
5总结与展望10
注释11
参考文献11
英文摘要13
去个性化理论在电影中的应用
1 引言
去个性化一词来自西方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中,它最初的含义是个体参与到群体活动中时会不顾及自己的行为,而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倾向。群体对个人的行为有鼓励作用,个人觉得受到了群体的保护,因此会做出他单独时所不敢做的事情,往往会将正常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准则抛在脑后。从古斯塔夫•勒朋、费斯廷格到津巴多,从理论到实证研究,都显示了去个性化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去个性化可以与哲学、社会学等学科挂钩,也涉足了文学艺术领域的诸多创作,在电影的放大下能够反映出去个性化状态下群体的异常心理,其中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丧尸片。本文试图对于比较贴近生活的电影进行探讨与剖析,研究影片中去个性化的个体与群体的特征和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并对人性做深层次的挖掘。以此作为启发,针对社会上的去个性化现象的不利影响提出应对措施,防止暴力的发生。
2 去个性化理论
2.1 去个性化的概念
去个性化理论的核心就是对于“去个性化”这个概念的理解。去个性化的提出起源于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朋(1895)。勒朋指出人们处在群体中时有失去高层次理智和深思熟虑能力的倾向。勒朋认为,这种下降源于个体的集合,理智的思文让步于缺少熟虑的“群体意识”。通过研究个人的思文模式在群体聚集时是如何改变的,以及这些改变是如何使人们更容易被群体影响力感染的,社会心理学家扩展了勒朋的理论。费斯廷格、奥尔波特和纽科姆等人(1952)最早提出“去个性化”这一概念,并率先研究了这种群体心理现象。他们认为群体在某种情况下会使其成员产生去个性化(或个性弱化),即群体中的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1]。在张柏然(1992)主编的英汉百科知识词典中是这样描述的:Deinpiduation(去个性化)又称个性丧失(社会学术语),指那些对群体的认同压倒了个人的身份,从而失去个性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人;去个性化的成员溶化于群体中并在群体的保护下摆脱正常的社会约束,肆意破坏社会规范,采取暴力等极端的否定行为[2]。去个性化指个人在不能为别人所辨认的群体背景中自身与别人的差别感消失,个性对于行为的调节、支配作用降低,致使行为只受群体状态或自发欲望所支配的状态[3]。这是在道德行为领域心理学家新近提出的最重要概念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提出,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4]。郑雪等人认为去个性化是个体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一种现象[5]。郑艳则将去个性化定义为在某些情况下个人丧失其个体性和自控力而淹没于群体当中,以非典型的、不合规范的方式行动[6]。本文综合各方观点认为,在去个性化条件下,个人的自我观察与评价能力降低了,个人对来自社会评价的敏感性和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的关心程度都降低了,因而自我控制能力就降低了。 去个性化理论在电影中的应用: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3699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