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我是歌手》电视品牌的成功塑造(2)

时间:2019-07-16 20:00来源:毕业论文
(二)赛制不断改变和创新 在获得观众认可的同时,《我是歌手》栏目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前两季相比,第三季采用了2+1赛制,增设了新生代歌手踢


(二)赛制不断改变和创新
在获得观众认可的同时,《我是歌手》栏目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前两季相比,第三季采用了2+1赛制,增设了新生代歌手踢馆赛。栏目组为了提高节目的观赏性和悬念性,在第三季中对《我是歌手》赛制进行从新的调整,采用了新的“2+1”模式。所谓“2”代表了与前两季相同的排位赛和淘汰赛,即现场歌手全部进行比拼,两场过后按照票数的多少进行排名,排名最低的歌手将会被淘汰出七人组。“1”则代表了在原有的模式下增加了新人踢馆赛,两轮比赛过后按照排名的高低选出优尔位歌手,在场的优尔位歌手将会迎来一位新生代歌手的强力的挑战,为了保持节目一贯的高品质性,给有真正实力的的新生代歌手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己实力的平台,栏目组为此增加了考核难度,新人踢馆若想成功就必须在本场比赛中战胜一半的歌手,也就是说新生歌手的排名一定要排进前四名,否则将无缘接下来的比赛。赛制的不断改变让《我是歌手》节目不断的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我是歌手》节目的成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是歌手》节目为湖南卫视赢得了丰厚的广告收入。据参加总决赛竞选的广告商透露,总决赛的广告费高达每15秒63万元。从第一季的广告收入来看广告收入费用高达3亿元。第二季的广告费用达到了15亿。从第三季目前来看,光是冠名费就高达3亿元,广告费用达到了15秒3200万的天价是第一季的5倍还要多。《我是歌手》的成功不光光是在广告和节目赞助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在社会效益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湖南卫视也因《我是歌手》节目的成功,市场份额进一步的扩大。在对有限资源的利用上,栏目组从节目的编排,到歌手的演出都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胃口,迎合观众的需求。为了使节目获得更多的认可,节目组有效的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把《我是歌手》的社会效益发挥到了极致。
二、《我是歌手》节目的成功策略分析
(一)从内在的创新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与之相对应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从电视节目来看,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不单单只是要求数量,而更多的是去追求电视栏目的内容和节目所传达出的意义。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品牌是媒体的形象,是媒体赖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日趋竞争激烈的电视媒体中,只有那些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所熟知、获得观众认可的节目,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身获得更广阔的生长和发展空间。下面我们就从《我是歌手》栏目组的自身创新上来分析它的成功之道。
1.《我是歌手》参赛模式的创新
明星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符号,长期以来一直曝光在观众的视野之中,电视台利用明星为自己的节目和产品做宣传。其目的就是利用明星自身的价值,吸引观众注意从而去关注有该明星参与的产品或者节目,明星所带来的明星效益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为电视台或者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从以往的选秀模式来看,明星往往以评审的角色出现,对参赛选手的舞台表演和竞技水平进行点评。这种节目的泛滥使观众对这种缺乏创新的节目产生了“免疫力”因此很难引爆收视热点。而《我是歌手》栏目组却敢于打破常规,把明星归还给舞台。一方面这样可以更好的表现出明星自身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明星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从第一季的参赛选手来看都是一些大牌明星,齐秦、陈明、羽泉、沙宝亮等实力派唱将,加上新人人气歌手尚雯婕、亚洲第一女声黄绮珊、吉他歌手黄贯中,这些顶级歌手一亮相就赚够了足够的眼球。对于那些看了多年的传统选秀节目的观众来说,能够真正的看到这些实力唱将同台竞技,无异于欣赏一台豪华型全明星演唱会。所有的歌手除了具有深厚的歌唱功底外,每一位参赛歌手都有对音乐追求极致的态度。可以看出歌手在对音乐的选曲、二度创作到演绎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从而使节目更加的扣人心弦。节目组甚至喊出了“非实力唱将,此地危险,非天籁歌喉,无立锥之地”的口号 。这就要求每位参赛歌手要想俘获观众的心就必须拿出高质量的音乐。 《我是歌手》电视品牌的成功塑造(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3573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