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舆论共振专业媒体和自媒体议题的交互影响研究以姚贝娜事件为例(2)

时间:2018-07-24 20:37来源:毕业论文
有关姚贝娜事件报道的舆论周期为1月15日至1月22日。 (1)预热期至爆发期:在事件爆发之前,许多纸媒已经对姚贝娜的病情状况进行了连续跟踪报道,成


 有关姚贝娜事件报道的舆论周期为1月15日至1月22日。
(1)预热期至爆发期:在事件爆发之前,许多纸媒已经对姚贝娜的病情状况进行了连续跟踪报道,成为整个事件的预热。该事件的初始爆发期为1月15日姚贝娜病重进入ICU病房,各大媒体纷纷派记者入驻医院,以获取姚贝娜病情的最新消息。由于新媒介的及时性,新浪微博在第一时间发布了有关姚贝娜进入ICU病房的消息;而微信由于内容推送数量的限制,缺少微博这种及时的互动功能,因此在这一阶段的作用并不明显。初始爆发期一直持续到《深圳晚报》1月16日16:56分在微博上发布姚贝娜去世的信息。至此,舆论的整体关注点放在姚贝娜去世这件事情本身的报道上,第一次引起了舆论共振,公众议程在这段时间也以哀悼逝者为主。
(2)高峰期:事件的高峰发展阶段源于两条自媒体发布的信息。第一条为1月16日20:00掀起你的头盖骨在微信公众账号上发布的《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第二条为1月17日1点34分@娱乐圈揭秘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的“惊闻!《深圳晚报》记者为博头条,伪装成医护人员,进入北大医院太平间,对姚贝娜尸体进行惨无人道的拍摄!”。这两条信息的发布,是引起舆论共振的关键因素,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变为对议题3:新闻职业道德和议题4:新闻伦理的探讨。从微博的搜索量中我们可以看出,1月17号达到了舆论关注度的顶峰,并两次引起了舆论共振。
(3)衰退期:在舆论渐趋衰退的过程中即1月18日-1月22日,《深圳晚报》首先在1月18日发表了《致歉声明》,反思自己在采访姚贝娜病逝时的行为方式,接着在1月22日重新发表文章,反驳自媒体对于其偷拍事件的描述,试图再次转变舆论的倾向,但是从微博关注的数量来看,效果不佳。
(4)从整个舆论周期中可以看出:专业媒体设置的议题1在姚贝娜刚刚病逝的一段时间里占据着主流的舆论阵地,首先引起舆论共振,人们纷纷表示对其的哀悼,而议题2作为常规的“健康”议题的范围,并没有转变为一项热门的议题登上公众议程。自媒体设置的议题3和议题4,在上传至网络后,便得到了大规模的传播,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以及更为强烈的舆论共振,公众议程被改变。公众舆论的改变,强烈影响着专业媒体的议程,整个舆论倾向转变。
2.专业媒体议程设置两种渠道
(1)传统媒介优势尚存,议程设置功能减弱。
李普曼最早在其《舆论学》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和“人们头脑中的图景”的概念来阐明大众媒介对现实环境的建构能力。和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相对应,信息的二级传播呈现为:精英阶层     草根阶层的传播格局。专业媒体作为专业的媒介组织,其专业性、有组织性以及占有稀缺资源等特征,使得专业媒体在议程设置能力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1、不同的媒介专业从业人员被分配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司其职,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专业媒体以最快速最精准的方式播报新闻。在姚贝娜病重后,专业媒体迅速分配记者蹲守在医院探知关于姚贝娜身体的最新状况,将姚贝娜进入ICU病房的消息列入新闻议题中;2、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强,一般能够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影响人们对议题重要性的排序。在姚贝娜病逝之后,《深圳晚报》依靠其长期以来建立的与当地医院的友好关系,首先获知姚贝娜病逝的消息,率先在微博上发布,并于1月17日拿出11个版面发布了10篇与姚贝娜相关的文章,详细的刻画了姚贝娜“天堂歌者”的形象;3、权威性和信源的高可信度也使得大众往往倾向于关注和相信专业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在有关记者采访姚贝娜时的行为举止的声讨方面,《人民日报》于1月19日发表评论《新闻,不要以伤害为代价》,表明了其在相关事件中的态度和倾向,并在微博和微信上得到了极高的阅读量和转发量。至此,受众对事件的讨论由于《人民日报》的评论得到了较为一致的倾向,对于媒介从业人员的行为声讨成为共识。因此,专业媒体不仅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同时,也影响人们“怎么想”。 舆论共振专业媒体和自媒体议题的交互影响研究以姚贝娜事件为例(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2024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