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非决定性瞬间理论以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为例(2)

时间:2024-01-07 16:57来源:毕业论文
如果说,不停寻求构图的圆满,记载一个人最美的时刻和追求一种精神上电光石火是决定性瞬间的美学取向,那么如此贴近事物的本质便是非决定性瞬间的

如果说,不停寻求构图的圆满,记载一个人最美的时刻和追求一种精神上电光石火是"决定性瞬间”的美学取向,那么如此贴近事物的本质便是"非决定性瞬间”的原则,这更顺应大众摄影。罗伯特·弗兰克认为,世界正在迅速转向,世界不是完美的[4],摄影的作用是传递(现实)的本质、形态与氛围。当所有因素得到完美的均衡时,主题的吸引力与性质就能显现出来了。要观察平凡的世界,通过非常随意的眼光,到表面看一眼偶然的目光进入到摄影者的生活中的独特见解。那不是一种等待瞬间捕捉画面,也不是一些完美画面的组合。

(二)非决定性瞬间的拍摄

“非决定性瞬间”重新定义了摄影的审美取向,拍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决定性瞬间”,更为自由,有了更多的空间。非决定性瞬间理论就是以罗伯特•弗兰克为代表的摄影家们,主张无须刻意地追求一种决定性的瞬间。摄影再如何体现的有意义,都是一种“造假”——相对连续生活场景所进行的变化才是事物的真实而言。所以,与其如此,不如随意一瞥。

对于纪实来讲,非决定性瞬间即是记录生活中正常的状态。虽然摄影师希望通过一个有趣和典型的照片征服成千上万的观众,他们希望观众了解摄影作品中的全部含义,即希望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所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形象在他们的欣赏中能够完全起到功效。然而摄影不是绘画,不能够像绘画时能每时每刻在画布上对画面进行完美的构建。并且稍有处理欠好,太完美的瞬间,但将失去摄影固有性质,真正的和活泼的个性。美国著名摄影家伯格提出了摄影的“拒绝完美”的口号,让人再次开始了对摄影的决定性瞬间的考虑。文献综述

因为未来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会导致拍摄的可能与真实的事件代表的意义大相径庭,所以非决定性瞬间的理论针对这一观点,世界是变化的,未来是不可测的,决定性瞬间是需要摄影师事先解读好事件并作出预测和进行反应的。非决定性瞬间理论形式便是要带有过分的主观,从观测事物与正常情况出发,诚实地记载事情并做出公道的声明。

三、 罗伯特·弗兰克的摄影作品特点——以《美国人》为例

(一)打破常规

在1954年,罗伯特·弗兰克计划做一个名叫“拍摄美国”的摄影项目,他申请古根海姆奖金想通过拍摄来了解他计划入籍的美国、对美国人、美国文明作一番调查。申请成功后,弗兰克便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金的外国人。他在两年时间里从1955至1956,驱动一辆破旧二手车在美国,以一个“异邦人”、“外来者”的身份,把徕卡照相机当作锋利的手术刀,对美国的文明做了深刻的考察,近乎残酷地剖开正处繁荣期的美国并将其一张张地定格在胶片上。最后,弗兰克从拍摄两万多张摄影底片中反复挑选,挑选出83张照片集结成一本书名为《美国人》的影集。在摄影集《美国人》中,罗伯特·弗兰克的摄影与当时盛行于杂志中的“唯美”摄影风格分道扬镳。打破正常状态摄影下的种种规律与习性,并运用看起来随意而无序的镜头,不完美的构图,经常性虚焦,紊乱的曝光,画面的粗糙颗粒感,倾斜的地平线,无视当时摄影所追求的高品质技术,摆脱了从自然界拍摄物体的传统。你可以用不实的焦点来构造神秘感和无意识,可以用倾斜的构图来表达内心的不确定性,可以用灰暗的影调来渲染时代的冷酷与伤感。这些打破常规之处,让人感到充斥着挑衅的干扰,反对自觉的漠视、忽视和不自觉的行为。[5]罗伯特·弗兰克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充满消极、伤感、不安与颓废的气息,人与人之间的孤傲,人与都市之间的疏离,在庞大昌盛繁华的表象之下,是我们看不见的真实。 非决定性瞬间理论以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为例(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20043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