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邵氏兄弟”电影的美學嬗变【4299字】

时间:2023-02-21 12:59来源:毕业论文
邵氏兄弟”电影的美學嬗变【4299字】

邵氏兄弟“电影的美学嬗变

一。引言

作为香港电影史上的中流砥柱,邵氏对香港电影特别是动作片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邵氏的电影曾一


邵氏兄弟“电影的美学嬗变

一。引言

作为香港电影史上的中流砥柱,邵氏对香港电影特别是动作片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邵氏的电影曾一度引起过广泛的关注和极大的轰动,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成就了这些?本文旨在从美学角度对邵氏公司所出产的电影进行分析,意图发现其背后的美学嬗变。论文网

二。动作主导

在香港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唯有邵氏公司是经历了香港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微末砂粒到万丈高峰,但也经历了后来的光芒万丈到日渐式微的一家电影公司。从最初的没有任何背景的天一公司在香港的分厂到之后发展壮大后的南洋公司,再到随后的邵氏家族使其进一步发展,邵氏就像香港电影的铭牌一样,显眼地标记出了香港电影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形势,更加折射出了香港电影在其七十余年历史中的发展历程。从其优良的制作。广博的出品平台以及完善的播放网络等综合方面结合来说,正是邵氏使香港中国好莱坞“的美誉名副其实,名满天下。

在邵逸夫做邵氏董事长的时期,是香港电影史上最为可圈可点的时期,其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其中,动作片是邵氏兄弟出产的电影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类型。最突出的表现是邵氏的动作片出品数量最多,所占的市场比重也是最大,它是邵氏公司的主打产品。从实际数据来看,21世纪初,香港天映娱乐所获得的邵氏的759部具有永久版权的电影中,动作片就有298部,占全部电影的三分之一以上。第二,邵氏的美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文艺范的动作片。搞笑古装片。带有深刻内涵的文艺片等纷纷出品,使邵氏获得了百变常新。富有竞争力的好口碑。最后,邵氏在20世纪70年代出品的动作片天下第一拳投入了美国市场并获得了周票房第一名,发掘了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动作“市场,并且为其后李小龙。成龙等主演的动作电影进军海外主流电影市场做出了成功且有益的初步探索。

在1965年的邵氏公司的官方读物南国电影的10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彩色古装新世纪的文章,用明确的理论和口号在香港影坛率先发声。文章指出邵氏首先开展了出品中国自己的新类型的古装片的一次GM“,邵氏的目的是要破除传统,要改弦易辙,要求任何东西都是新的,要在古装片这个领域让观众耳目一新“。在其后的一年,两篇为由古装小说谈到新派古装片和张彻再导新型古装片的论文发表在香港著名的杂志上,它们分别提出了多彩的古装片的新时期“以及新型古装片“两个新的概念。其中,有色“指的是过去粗劣简单的黑白影片制作方式过渡到如今的彩色精良的大银幕的制作过程;而新型“指的是在动作戏份的质感上面,在动作背景设计。对手动作的设计以及最终镜头的切换上,无一不给观众一个直观真实的暴力动作体验,完全区别于一直以来的以舞台为背景的创作方式。

邵氏以有色“和新型“这两个词作为其动作片制作的核心理念,起用了徐增宏。张彻等大批优秀而无机会的年轻导演和年轻演员,来逐步完成他的电影创作计划。虽然最初这种类型的古装片遭遇了某种程度的挫败,初期发行的四部电影的上座率不高,影响力也十分有限。然而在1966年上映的电影大醉侠票房极高,不仅在香港非常卖座,在中国台北和韩国也打破了以往了动作片票房纪录,这也是邵氏新型古装片进军国际市场的一个开始。在1967年上映的独臂刀更是又一次刷新了邵氏自己的纪录,其票房仅在香港就已经远远超出了100万港币。其在台湾的票房业绩也同样不俗,最终成功地夺得了1968年票房冠军的桂冠。在其后的几年里,邵氏出品的电影如雪片一样纷纷不绝,最终获得了动作片出品的巅峰时期。

三。兴盛原因

邵氏的新派侠义动作片在20世纪60年代能够快速发展,究其原因,电影自身制作精良和主创们的新人号召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探寻其实质,则是当时时代大背景的推动以及很多外力的因素合力造就的产物。

更深度地探寻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因为邵氏对于当时香港的民众需求以及对时代背景的准确把握。在20世纪50年代,正是香港社会在各方面影响下动荡不安的时期,此时,民众面对现实普遍郁郁不安。而重工业的飞速发展亦改变不了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住房短缺。物价飞涨。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等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香港还面临着更多的暴乱,如1965年的民众游行示威,以及1967年的工人罢工暴乱,政府一味地镇压等等的许多事件,都鲜明地反映出当时的香港正处于剧烈的动荡不安的时期。而在其后的60年代,这种情况继续恶化,在1965年中国内地开始的政治运动“的影响和鼓动下,对现实生活有着强烈不满的香港普通民众纷纷走到大街上,参与香港社会上的一些暴乱,以期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我的价值。而这种愤世嫉俗的情绪,需要一个适合的方式去宣泄,而新派动作剧通过其中刺激的暴力场面成了那些渴望建功立业。热血沸腾。逃避现实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重要的精神依托。1967年的独臂刀就是这种现状最有力的印证。在1968年的6月,电影首映,正好是当时的工人罢工暴动时期,工人激烈反抗,鲜血遍地,当时的军警在政府做后台的情况下暴力镇压。而在之后的8月,来自北京的几万名红卫兵声势浩大地声援香港抵制英国,香港到处都是流血事件。示威暴乱以及人民群众冲突。即使在这样一个到处都是动乱和暴力的时期,去观影的人反而呈现一种飞速上升的趋势,最终以百万港币的票房奇迹完美收官。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的新型古装小说“如雨后春笋一般源源不断地出现,这些小说让新型古装片的制作有了丰富的文学内涵。1952年,梁羽生的古装小说龙虎斗京华在香港的新晚报上刊登,标志着新型古装小说“登上了小说发展的历史舞台。在其后,更有金庸。古龙等许多作家对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性。题材的多样性。情感的丰富性以及叙事背景的完整性。新派侠义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古龙的楚留香系列。萧十一郎,以及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等。这些优秀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新派侠义小说的内涵。而其中特点最鲜明的是金庸的中西贯通。学富五车的作品以及古龙的悬念迭起。风格复杂多变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成了电影制作人竞相追逐的对象。他们的古装小说大都被多次改编后又被一次次成功地演绎。在新派侠义的世界中,这些来自各个阶级。各个行业的所谓江湖“其实是香港社会的另一个缩影,而其中拥有到处行侠仗义的大侠“也成了香港民众内心崇拜的英雄,尤其是这种行为被戴上了正义合法的光环,这更让在现实中受到政府的压制无法排解的普通香港民众认同了这种以暴制暴的反抗方式。而邵氏动作电影则准确地把握了这种社会现象,通过直观的动作场面在银幕上为观众呈现出了他们心中对于暴力场面的想象。由于之前一些电影动作简单粗暴,令一些观众感到意犹未尽,所以香港的影视业此时更需要另外一种形式的动作电影。最后,从电影类型来讲,动作片具有复杂的镜头切换。快速的人物运动,还有多种多样的动作变化,是及其符合制作电影的根本目的。而邵氏新型古装片在其电影的制作中加入了男性的阳刚力量。以暴制暴。直接的血肉搏斗等一系列元素,很容易被不同的群体所接受。对于20世纪60年代文艺片。黄梅戏曲片以及粤式神怪古装片在香港肆意泛滥的时代,新型古装片的出现是当时影坛的一缕清风。在同时期的世界影坛上,动作片也是主流,而在世界主流趋势的影响下,邵氏公司的高管和导演纷纷建议邵氏应该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民间故事,赋予其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制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作片。这些外在条件促使了邵氏的成功,但最为重要的因素是邵氏众多才华横溢的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大批优秀的导演与动作明星的强强配合,以及很多优秀动作指导对动作。场景。道具的把握使邵氏的作品水平日渐增高,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好评。

四。美学嬗变

邵氏成功出品了大醉侠和独臂刀之后,新型古装片中的动作美学在其后的20年中不断地推陈出新,又出现了文艺古装片。拳脚功夫片以及特技古装片等新的电影类型。

拳脚功夫片:20世纪70年代,中国香港观众唯古装片马首是瞻,而邵氏公司又悄然探索出了动作片的新类型――拳脚功夫片,以1970年出品张彻的报仇为标杆,拳脚功夫片开始引领动作片新潮流。而紧随其后的王羽的龙虎斗更是以其新颖的动作美学特色夺得了香港1970年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

在这之后,邵氏开始集中出品越来越受观众欢迎的拳脚功夫片,如1972年出品的郑昌的天下第一拳,令邵氏动作片成功进军国际市场。而在1973年,李小龙去世,邵氏在其他公司只会模仿李小龙时,独树一帜地开发香港自己的思想内涵,先后推出了黄飞鸿系列。咏春拳系列等功夫片,使香港影坛呈现出不一样的创作新潮。

文艺古装片:在70年代中期,香港动作片处于低迷时期,而邵氏的一大批优秀人才也先后离开。此时邵逸夫出面邀请著名导演楚原合作,而楚原也不负期望,在1976年以古龙小说为剧本,改编并拍摄了一系列浪漫唯美。悬念迭起的文艺古装片,为邵氏动作片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特技古装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特技元素加入电影中,而以徐克为代表的海归“派导演为香港影坛带来了非常前卫的创作理念,其代表作新蜀山剑侠将香港电影向前推进了很大一步。与此同时,楚原式的文艺古装片则日渐式微,邵氏也在推陈出新,力求与时俱进,推出了如六指琴魔等将动作片与现代特技相结合的电影,在电影类型的创新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70年代,尽管邵氏努力适应市场潮流去改变自身的作品风格以期能对抗兴起的嘉禾公司,但是事与愿违,邵氏陆续推出的多部电影都以结局惨淡而告终。在这之后,邵氏电影终于日渐没落,最终于1985年被迫彻底消亡。而这突然倒闭的偶然中,是一系列原因促成的必然。

究其邵氏电影走向没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邵氏的故步自封以及对文化革新的固守。邵氏的主管者们并没有发现当时香港社会的文化发展潮流以及观众喜好口味的改变,还是闭门造车,一味地去出品无法迎合大众口味的电影。譬如当时香港本土文化的复辟导致粤语片的兴起,竞争对手嘉禾公司等能及时把握住这一时机快速发展,而邵氏没有及时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时机,从而也加速了邵氏自身的失败。另外一方面,邵氏的董事长邵逸夫独自掌权,任人唯亲,制度落后,他创作的电影都是依据他个人的口味,没有及时地与世界电影发展相接轨,这也进一步恶化了邵氏岌岌可危的僵局。

总的来说,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共同推动下,邵氏在80年代的时候已经是巨厦将倾,在世界各种潮流的影响下摇摇欲坠。最终,在1985年,终于支持不下去的邵氏在竞争对手嘉禾公司的排挤下颓然倒下,徒留一地的叹息。

五。结语

在20世纪香港影业发展历程中,邵氏总是一个无法被忽略的见证者与参与者。虽然在多种因素下邵氏还是无法避免最终消亡的命运,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其在香港电影美学的嬗变过程中做出的有益探索,其对中国电影美学,乃至对世界电影美学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邵氏兄弟“电影的美学嬗变

邵氏兄弟”电影的美學嬗变【4299字】: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14048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