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高校大學计算机課程改革探索与实践【2913字】

时间:2023-02-06 10:31来源:毕业论文
高校大學计算机課程改革探索与实践【2913字】

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历程

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经历了三次改革。

1


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历程

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经历了三次改革。

1。1997-2004年计算机普及阶段。1997年,教育部教高司颁布了155号文件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历史上具有论文网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它确立了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各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实验室的建设上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投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进入各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成为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各高校基本是按照计算机基础三个层次开展教学,重点是技能的培养。

2。2004年,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提出了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确定了4个领域×3个层次“的知识结构总体构架以及1+X的课程设置方案“,考虑到不同办学层次的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基本要求分为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并且给出了6门典型核心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以及网络技术与应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逐步取代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继承了白皮书“中4个领域×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1+X“的课程设置方案等。同时在三个方面做了重要发展:一是充实了上述知识结构的内容,形成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二是提出和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三是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科学地描述各专业大类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3。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三轮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批准了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等22个项目。旨在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推动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计算思维教学,并不是颠覆原有的课程内容,而是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提升和优化,将原有课程中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变为主动的。积极的。有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

作为占全国高校95百分号以上的地方高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迫切需要根据地方高校的特点探索出合适的改革方案。

2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容与学生特点。社会需求脱节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由计算机概论。Windows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三大部分组成。

计算机概论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和软硬件组成,Windows基本操作主要介绍WindowsXP的基本操作,Office主要介绍Word。Excel和Powp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然而,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已经掌握这些内容,有些学生连打字都是问题,这就造成内容与学生特点不相符的问题。另外,目前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然而所开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比较实用性的操作,导致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操作系统不会安装,电脑故障不会处理,常用的硬件和软件不能熟练操作,造成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2。学生学习热情度不高由于课程内容枯燥,脱离实际应用,同时很多学生或多或少都有部分计算机操作知识,因此很多学生对所开课程热情度不是很高,也不是很重视,上课和上机积极性低,对于布置的作业缺乏自主性和独立完成性。造成的结果是,教师不容易进行教学,学生对很多知识的不熟练,大部分知识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地步。

3。教学方式单一化目前大部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采取老师课堂讲授+学生上机操作“模式,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往往学生上机大部分时间都在完成教师上课的内容,没有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没有真正做过较为完整的具体性项目。另外,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很多学生没有亲自动手组装维护过电脑,也没有亲自动手安装过系统,没有真正做过比较实用性的项目。

4。考核方式死板目前该课程的考核形式主要有两种,要么以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内容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要么是简单的让学生做一些小作业或纯粹的笔试考试。完全脱离了实际应用和等级考试,这些考核形式较为死板,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不符合课程开设的初衷。

3对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该课程存在的以上问题,作者根据自己六年来的教学实际经验,对该课程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同时将部分设想已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改革建议如下:

1。使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具有实用性使课程的内容设置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保证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可增加一些计算机硬件维护和计算机软件维护,增加一些比较实用性的具体项目的制作。同时要重视办公软件Office实际应用的练习,可以设计比较实用的课题,比如学生就业简历设计。申请书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书籍排版。企划书设计。课件设计和演讲稿设计等完整的实例。同时要加强考核力度,让学生真正动手进行认真操作。

2。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因材施教取消原来所有学生一刀切的策略,根据不同水平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入学前,对所有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测试,根据不同的水平进行分班教学,基础较差的同学要从最基本的操作开始扎实学习,保证不掉队;对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免修,或者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拔高教学。

3。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基础上扩充学科内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国家认定一个计算机能力测试,原则上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一级水平,但是大部分师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一些误区。要么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为大纲,要么与等级考试完全脱离。

应该这样说,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和一级考试是紧密相连的,它是一级考试的基础,但内容比一级考试更广泛。更系统。更实用。因此,教师在教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时,必须按该课程的大纲进行教授,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可以适当穿插一些一级考试的内容。在课程的结束时,可以拿出部分课时,让学生再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操作。

4。改善教学环境,真正加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大部分地方高校只能保证学生上机时有一台微机,并且有的微机性能也比较差,几乎没有其他相关环节的实验设备。这就要求高校增加相关实验设备的投入,比如建立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实验室。视频图形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室,让学生真正完成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软硬件操作能力的培养。软硬件设备维护能力的培养。基本软件操作和使用能力的培养。

5。考核方式灵活化,分阶段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对大学计算机考核方式应该比较灵活,平时要分阶段的布置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设计,比如包括: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Windows注册表的维护。个人简历的制作。本科毕业论文排版。学生成绩表的制作和个人先进事迹汇报幻灯片制作等课程设计,每一次课程作为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次计入总成绩,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和完成。期末考试可以再布置一个比较大的操作练习,让学生系统掌握这门课程。

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校大學计算机課程改革探索与实践【2913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408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