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法学论文 >

關于建立行政诉讼协调制度的构想【4100字】

时间:2023-03-11 09:59来源:毕业论文
關于建立行政诉讼协调制度的构想【4100字】

[内容提要]司法不能干预行政“的理论,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近十余年的行政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通过协调促使当事人合意和解“后导致原告


[内容提要]司法不能干预行政“的理论,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近十余年的行政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通过协调促使当事人合意和解“后导致原告撤诉的案件一直居高不下,其做法在一些地方被广为推崇。由于协调制度在立法上的缺限,不可避免地出现有违行政审判立法精神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诉讼协调理论论文网的分析,提出行政诉讼中引入协调机制的构想。

[主题词]行政诉讼诉讼协调合意和解构想

一。协调制度在审判实践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司法不能干预行政“的理论,在,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是明确的。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就成为了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之一。但是,我们必然面对和承认的现实是:自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十多年,大量的撤诉案件的背后,是法院背后协调的结果。据中国法律年鉴和人民法院年鉴统计,从1990年至2004年,全国法院一审行政案件的撤诉结案分别为:36。1百分号。37。0百分号。37。5百分号。41。7百分号。44。3百分号。50。6百分号。53。9百分号。57。3百分号。49。8百分号。45。0百分号。37。8百分号。33。3百分号。30。7百分号。31。6百分号。30。6百分号。[1]行政诉讼中的撤诉不外乎两种情形:一是原告起诉后,认识到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正确因而主动申请撤诉;二是在诉讼过程中,被告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三是行政裁决案件中,原告和第三人达成和解,原告申请撤诉。上述三种情形中,大多数都是法院找原。被告或第三人进行协商“。协调“的结果,尤其是发现被告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为避免判决行政机关败诉而影响关系“,主动找行政机关交换意见“,被告撤销或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而促成原告申请撤诉。因此,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并不意味着协调不能作为行政诉讼中的一个手段或环节来解决争议。只是由于法律没有规定协调制度,协调的结果是通过撤诉的方式结案。在政治。经济不断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法制的进一步完善,百姓法律意识的提高,行政诉讼案件随之增多,且越来越复杂,为定纷定争,构建和谐的官民关系,节约司法资源,在行政诉讼中选用协调来化解纷争的做法会越来越受到推崇。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来,由于缺少立法上的规范,审判实践中的协调方式可能出现下述问题:一是法院丧失了独立公正审判的地位和监督行政的功能。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既是权利救济机关,又负有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职能,但实践中,为了片面追求协调结案,不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做出明确判断,不分清是非的协调,和稀泥“,特别是对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原告撤诉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视而不见。行政诉讼法施行至今,几乎没有哪个法院在审查撤诉申请后作出过不准许撤诉的裁定“。[2]二是被告为了达到不败诉“的目的,要么无原则牺牲公共利益,要么胁迫或变相协迫原告接受和解而撤诉。行政机关的败诉率“直接影响其声誉和公信力,有些地方还作为年度考评。职务普升的重要依据。因此,某些行政机关面对诉讼,如临大敌,对法院恩威并施,找原告以利诱或恐吓等手段动员撤诉,有些只要达到让原告撤诉的目的,什么条件都接受。这种做法或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或者是以牺牲原告的合法权益为代价。三是原告的司法保护被虚置。事实上的协调很多是达成合意和解“协议后以撤诉的形式出现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原告撤诉后,原告对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事实上的合意和解“游离于现行法律规定之外,当事人达成的和解协议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原告撤诉后,行政机关或第三人完全可以对协议内容置之不理,此种情况下,相对人既无权对抗行政机关或第三人,又不能请求司法救济,司法保护的大门对相对人来说等于虚置。

协调方式被广泛应用及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无论对广大司法工作者而是对于立法机关来说,都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不但要加强对协调理论的研究,更应尽快从立法上加以规范。

二。行政诉讼协调概述

(一)诉讼协调的概念

中国社会科综合研究所对协调“的解释是:使配合得适应。“[3]可见,协调必须有第三方的合介入和努力。诉讼协调,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积极进行协调工作,引导当事人各方尽快合意和解“,从而终结诉讼的行为。诉讼协调既是当事人处分权的体现,又是法院准审判职能“的体现。[4]法官主要是给当事人各方担供合意和解“的便利条件,指出各方当事人将诉讼进行下去将要可能面临的风险负担,让当事人明了法理,知晓是非,让当事人各方自愿进行利益衡量,以便达成合意和解“,法官的积极参与,只起引导“作用。

(二)诉讼和解。协调。调解的异同

诉讼和解,协调。调解都是建立在当事人合意和解“的基础上,并且都是其实体权利或诉讼权利自由处分的体现,都有解决纷争终止诉讼的功能。但是和解。协调。调解是三种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其概念应厘清。

1。诉讼和解与诉讼协调。和解按争议是否进入诉讼程序,可分为非诉讼和解“和诉讼和解“,他们都是当事人的自主协商而达成,没有任何外来压力的干扰和强制,并且没有任何第三方的参与和协调,完全当事人各方的平等自愿,自主协商而达成,所以和解和协调的主要区别就是,和解没有法官的积极参与和引导“。

2。诉讼调解与诉讼协调。根据中国社会科语言研究所解释,调解意为劝说双方消除纠纷。“[5]诉讼协调和诉讼调解一样都是有第三方(法院)的介入和努力。只不过调解中第三方所起的作用更进一层。诉讼调解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介入并引导和促进当事人各方尽快合意和解“,从而终结诉讼程序的行为。诉讼协调和诉讼调解的共同点表现在:第一,两者的制度基础相同,都是建立在当事人合意和解“的基础上,是当事人权利自由处分的结果。第二,两者制度运作的外观相似。无论是诉讼协调还是诉讼调解都是有法官作为第三方参加,是法官职权行为与当事人处分行为交互作用的产物。但诉讼协调与诉讼调解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他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法官在两者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诉讼协调中,法官只起引导“作用,鼓励当事人合意和解“,但并不为双方当事人提出具体的和解方案;而诉讼调解中,法官起促进“作用,通过其直接。深入。细致的教育。疏导工作,促进当事人双方合意和解“,必要时,还可主动提出解决争议的具体和解方案。

(三)行政诉讼应选择引入协调制度

在诉讼和解。诉讼协调。诉讼调解三者之间,笔者认为行政诉讼中应选择引入诉讼协调制度。

1。诉讼和解的引入没有必要性。诉讼和解只强调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没有法官的主动引导“和促进“,当事人合意和解“效率不高,而且数量有限,起不到充分发挥合意和解“定纷止争终止诉讼功能的作用。笔者认为,随着协调制度的建立,完全可以将审判实践中数量不多的和解归入协调“的大概念中,成为协调制度中的一部分。

2。行政诉讼引入调解制度有违司法不能干预行政“的原则。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别设立。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的现代理念,作为公权力的行政权与司法权一样具有独立性,司法不能干预行政“,而法院的调解制度,偏重于过强调法院的职权行为,当事人只是作为法院调解工作的对象,法院在当事人的‘合意和解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6]特别是在法官主动提出和解方案时,令行政机关的独立行政权处于尴尬的境地,有司法干预行政“之嫌疑。

3。行政诉讼中引入协调机制有其理论基础。诉讼协调既可以调动法官引导当事人合意和解“的积极性,又可以避免司法干预行政“之嫌疑,而且有其理论基础。

第一,相关法律的规定,为协调制度的建立留下可能性。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原告可以撤诉,尽管法律条文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是依据此条规定,原告可以在与被告合意和解“后撤回起诉,而法院也可以以协调为手段,在合法。合理。公平。公正。自愿的基础上,对于可以通过协调使双方达成合意和解“的行政案件,通过妥当的协调工作,做到既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又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既能使案结事了,又能融洽行政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前文所述的近十几年来原告在与被告合意和解“后而撤诉的案件居高不下且效果显著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二,大量的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为行政诉讼协调提供了可能性。现在行政主要表现为自由裁量行政,绝对的羁束权限行为几乎不可能的。所谓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处理法律规定了一定幅度选择权的行政事项和处理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政事项时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力,其实质是行政主体的自由选择,是行政主体自由处分职权的表现。如行政机关对职权的处分不侵害国家利益和不违背法律,且相对人(原告)可以接受,就能够低成本,彻底地消除矛盾和纠纷。因此,在行政诉讼中,只要行政机关对诉讼标的有处分权,就存在协调使双方合意和解“的基础。

第三,行政裁决中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的合意和解“为行政协调创造了条件。行政裁决而形成的法律关系较复杂,一方面存在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与裁决者(行政机关)之间依法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另一方面存在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之间依法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行政诉讼中,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原告,另一方是第三人,原告要求更变或撤销行政裁决,其实属也在于满足其民事主张,原告与第三人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程下,就民事权利义务达成和意和解“后,行政机关的行政裁定就自然丧失价值和作用,这时行政机关维持。变更或撤销行政裁决,实际上是民事纠纷当事人对自己权利自由处分的结果,并不涉及公权力的调整减让。例如,笔者所在的法院受理的原告邓某诉被告房产局。第三人岳某不服颁证一案,邓某系岳某的继母,岳某的父亲在与邓某再婚后,以自己已死亡“为由将名下的房产过户给岳某,岳某的父亲去世后,邓某认为房产局颁证给岳某所依据的事实不真实,遂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法院撤销颁证。经法院协调后,原告邓某与第三人岳某达成和解协议:岳某的父亲的死亡补助金及抚恤金等归邓某所有,岳某的父亲生前已过户给岳某的房屋仍归岳某所有。尽管该案中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存在可撤销的事由,但因原告与第三人的合意和解“而不需要申请撤销了。由于现行政诉讼法未规定协调制度,故该案以原告撤诉结案。

[1][2]下一页

關于建立行政诉讼协调制度的构想【4100字】:http://www.youerw.com/faxue/lunwen_14667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