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材料科学 >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D-二聚体的研究(2)

时间:2023-09-17 09:37来源:毕业论文
11 参考 文献 11 第一章: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原理与探究 1。1 引言 来自优Y尔L论W文Q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胶体金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标记技术。1971年F

11

参考文献 11

第一章: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原理与探究

1。1 引言    来自优Y尔L论W文Q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胶体金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标记技术。1971年Faulk和Taylon用兔抗沙门氏菌抗血清与胶体金颗粒结合,制备成金标抗体检测细菌表面抗原的分布[1]。40多年来,胶体金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成熟。目前已经在这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显示出了极大的魅力。免疫层析法是上世纪90年代国外兴起的一种快速诊断技术[2]。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有蛮多的优点,它的灵敏度很强,还拥有特异性,实验处理起来也比较简单,所需要的原料工具也比较少,是非常方便的,而且呈现的结果也比较稳定和明显。还有它的检测时间比较短,提高了检测速度,实验的结果又可以长时间保存。免疫层析法的操作简单,不需要显微镜等贵重仪器,很适于现场应用。

1。2 胶体金的实质

胶体金是由氯金酸(HAuCl4)在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白磷等还原剂的作用下生成,可聚合成带负电的有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形成的疏水溶液。由于静电作用,颗粒之间会相互排斥而形成稳定的胶体状态,故称为胶体金。它具有高电子密度、介电特性和催化作用。在弱碱环境下带负电荷的胶体金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牢固结合。这种静电结合并不会影响蛋白质的生物特性。

胶体金的标记,实质上是蛋白质等高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过程。吸附的机理是胶体金颗粒表面带负电荷,与蛋白质的正电荷发生静电作用牢固结合。用还原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制备出不同颜色不同粒径的胶体金溶液。

1。3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

胶体金的制备一般采用还原法[3],常用的还原剂有抗坏血酸、鞣酸、柠檬酸钠、硼氢化钠、白磷等。根据这些不同的还原剂可以制备出大小不同的胶体金颗粒。

1。4 胶体金的稳定性论文网

胶体间的相互吸引力、胶体界面的溶剂膜和水化层的带电情况都是影响胶体金溶液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当胶体颗粒相聚很近的时候,胶粒间的吸引力可能导致胶粒合并并且变大。同一种溶胶的各个胶粒都带有相同的电荷。相同的电荷就会相互排斥,电层会变厚,然后颗粒的带电量就会增多,这一个过程也会增强排斥力,阻止胶体颗粒的合并,整个胶体就会呈现更稳定的特性。两固体间有一层液体,这层液体膜会反抗两层固体的接近,由于这个排斥力,当两固体要进一步的接近,只有克服这层液体膜的斥力才能实现。所以溶剂膜的斥力是使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胶体金有很高的动力学稳定性,在稳定因素不受破坏时,可放置数年不发生凝聚[3]。但胶体金必须有少量电解质做稳定剂,但浓度不宜过高[3]。

    1。5 免疫层析法的原理

免疫层析法是将特异性抗体固定在硝酸纤维素聚酯膜上,然后在硝酸纤维素聚酯膜的一端滴加样品,由于毛细作用,样品会沿着膜向另一端移动,当移动到有抗体的位置时,样品中相应的抗原会跟固定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胶体金可以使这一区域呈现一定的颜色,以达到检测的目的。

第二章:D-Dimer的调试过程跟现状意义

    2。1 引言

根据在企业里为期三个月的D-Dimer的调试过程,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4]。现在在临床上已经把D-二聚体视为唯一反映凝血和纤溶的理想指标,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跟预防有指导意义,对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很重要。近10年来,已经建立了多种很有价值的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人们就发现D-二聚体对临床上疑诊为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高度敏感,但不特异。在这些患者中,当血浆中的D-二聚体浓度低于某一临界值时,阴性预测值大于90%,这样就可以作为排除静脉血栓形成的筛选试验。近年来,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的研究已经充分证实了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5]。可见血浆中的D-二聚体浓度变化对于身体的一些疾病有一定的预示。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D-二聚体的研究(2):http://www.youerw.com/cailiao/lunwen_19619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