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拒绝敏感性心理辅导论文文献综述 第2页

更新时间:2016-8-7:  来源:毕业论文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Erikson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根据社会的要求,个体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Erikson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即婴儿前期(0~2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在这一阶段若照顾者能够无微不至地照顾婴儿,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则婴儿就会对外部环境充满信任感,反之,若在此阶段,婴儿的需求遭到忽视或拒绝,那么他们就会不信任外部环境,怀疑自己的需求是否能够获得满足。而如果这个最初的、基本的人格阶段发展不良,会直接影响到以后人格阶段的顺利发展,导致其进入成年期后,仍然采用怀疑的眼光看他人,并预期自己的要求会遭到他人的拒绝,体验到焦虑、愤怒的情绪状态,最终导致拒绝敏感性的产生。
1.2.3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
Mischel,Shoda(1995)提出了认知情感人格系统(CAPS)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处在不同情境中,为何会出现不同的行为。这一系统是通过信息编码、信念、情绪情感、目标及自我调节等认知情感单元来调节行为的。当个体受到一定的外界信息刺激时,相应的认知情感单元将被激活,即如果个体处于X情境,那么他将会出现A行为,而当其处于Y情境时,他就会出现B行为,这就是“如果……,那么……”模式(刘玉娇,2012),比如,当一个高拒绝敏感性的人在遭到他人拒绝的情境下,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他人拒绝,他可能采取一些过度压制自己的方式,如自我沉默、回避等方式来避免拒绝的发生(Mischel & Shoda, 1995; Zayas, Shoda, & Ayduk, 2002)。
1.3  拒绝敏感性的实证研究回顾
1.3.1  国外研究
国外关于拒绝敏感性的研究历史很长,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Mehrabian(1970),Boyce,Parker(1989)等研究者探讨了拒绝敏感性的定义,结构文度,并且力图开发出测量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工具。虽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后来学者探讨拒绝敏感性问题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时期的研究结论并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如今,经过了40多年的研究,国外关于拒绝敏感性问题的研究成果丰富而系统,概括起来主要涉及拒绝敏感性的成因,拒绝敏感性测量工具的开发,拒绝敏感性的消极后果及拒绝敏感性的自我调节系统等几方面的内容(刘玉娇, 2012),具体介绍如下:
1.3.1.1  拒绝敏感性的成因
个体早期受到主要照顾者的拒绝经历,而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造成拒绝敏感性的主要原因(Feldman & Downey, 1994),人都有被接受,被支持的天性,同时人的天性也决定了其害怕被拒绝,对于脆弱无力的早期儿童更是如此,在这一时期,如果主要照顾者能够无微不至地、关心满足儿童的各种需求,那么他们会形成自己将要受到他人支持与保护的安全型依恋,反之,若照顾者忽视、拒绝儿童的需求,甚至虐待儿童时,那么儿童会形成自己将要被拒绝否定的不安全依恋,并焦虑地预期自己在未来的人际交往过程将要被他人拒绝。同样地,Petherick,Gembeck(2006)的研究也发现,具有不安全依恋类型的青少年,其拒绝敏感性水平相对较高。 WCF中的通用部分的数据缓存怎么处理
Downey, Feldman www.youerw.com(1996)界定了拒绝敏感性的定义,并指出个体早期的拒绝经历对其后来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关系,他认为,拒绝敏感性的产生不仅与个体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有关,而且还是后来成长过程中拒绝经历强化的结果。如Downey, Khouri, Feldman(1997)的研究就表明,父母严厉的教养方式,如经常严厉地批评和指责,会导致其孩子在一年内拒绝敏感性水平的提高。Brendgen, Tremblay(2002)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拒绝及家庭暴力,会导致其孩子拒绝敏感性水平的提高,进而破坏其未来人际交往的质量。

上一页  [1] [2] 

拒绝敏感性心理辅导论文文献综述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