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五种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美

更新时间:2015-8-31:  来源:毕业论文
五种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美
古人作诗作词,十分重视意境。意境即情景交融,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是艺术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明末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即“景中情”。诗词是在情景交融基础上所产生美的艺术的典范。作为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差,虽然接触过一定的诗词,但他们对于诗词美的感受能力还十分低。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可把对诗词意境的欣赏作为突破口。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学生较早接触诗歌中的一首,头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借早上绚丽的景色流露诗人在出发前的欢快心情,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借舟行的疾速表现出诗人的急切的情感。表面看来,似乎没有多大美感,这是对此诗的肤浅认识,其实,是学生不能欣赏出意境的美,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心情欢快、振奋,急切地盼望与家人重聚。诗中无一字言情,极其平淡,其实无一字不言情。如“猿声”本是凄凉的见证,可由于主题的变化,“猿声”也涂上了欢快的色彩,这正是化景物为情思,化情思为景物,也正是意境美。这里提到的“境”,既是指诗人词人所创造的意境,也指欣赏者通过想象所获得的意境。它能对欣赏者产生深刻持久的感染力。作为语文教师,当讲解到一些意境优美的诗句时,不应该停留在对诗句的肤浅理解上,而应创造性地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教会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美。本人在实践中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欣赏。
一、情感朗读体味诗词意境美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多朗读,多背诵,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对诗词语言的感性认识,熟悉掌握诗词的思想内容。朗读能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见的形象画面,更快领略意境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满足于单纯的默读,而应该有声地读,大声地读,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欣赏也就有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如王文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这首词,作者忧愤深广,忠义之心如见,须保持豪壮的基调,特别是它的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乃全词主旨所在,要读出作者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悲观语或怨语。因此,上诗词课的导入环节,即在开讲时教师要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气引导学生,把握诗的感情线索,了解诗人的情感,使之受到感染熏陶,以唤起他们的形象思文活动,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某句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从而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
二、感受生动形象欣赏意境美
古代诗人词人描绘大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彩,敷色设彩。杜甫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杨万里有“接天莲叶无穷,映日荷花别样红”;柳永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姜夔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苏轼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如王文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景象,唯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又如杜甫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个“出”字写出鱼的欢快,“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认识这种生动的形象,从中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小桥、流水、人家于日下余辉中。这极其普通的事物,何以美呢?我们就去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景物的形象,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这些景物设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懂得:这些有形的事物正好与无形的凄苦之情相映衬,用有形表无形,正是意境美的凸现。
三、体会诗人情感欣赏意境美
诗歌意境中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形象中。所以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的一个主要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教学中就须把作家的情感内容所产生审美趣味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悦心悦意”的情感体验效应。如杜牧的《江南春》中,作者先描绘了七种事物:黄莺、红花、绿树、山庄、水乡、酒旗、春风,这些凝成“江南春景”,后面接着又写了楼台、寺院,这似乎仍在描述江南奏的景色,而且还给美丽的江南增添了一层神秘的美。如果学生单纯这么理解,就不能把握诗歌意境,必须引导学生去接触作者的情感,让神秘之美把作者寄托的情思表现出来。“这些寺院庙宇需要多少民脂民膏来建造啊”,原来作者是在感叹晚唐皇帝的腐朽,警告统治者,讽喻他们求庇神护的愚蠢行为,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只有让学生知道,景物不是单纯的自然之作,而是作者的情感的化身,才能真正理解意境,从而读出意境的美。
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词人也先呈现桃花汛期南国特有的色彩:青山、白鹭、红花、绿水;再勾画出一幅雨中垂钓图: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学生对词的主题很自然理解成“表现作者对江南春色的热爱和赞美”,这时,应引导学生去感悟词人张志和的内心情绪,他是一个甘于贫穷的隐逸者,那么“斜风细雨不须归”可以再深一层理解为:混浊的官场生活不想再去。诗词的主题“隐居者恬然安适的情趣”也就显现出来了,正如王国文论词曾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必须让学生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成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四、发挥联想、想象体味意境美
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莘在《拉奥孔》一书中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意境中的含蓄,能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刺激欣赏者的想象。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有“夜来卧听风吹雨”一句,这句和题目紧扣着,与时间、环境、现实都极其吻合,如果学生不懂得意境的含蓄性,就只能理解成作者在夜深时听到外面的风声、雨声,那么诗歌的意境显得平淡无奇。我们应引导学生去分析“风吹雨”的含蓄意义。“风吹雨”既是眼前的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中飘摇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颠覆的危险。通过这样的分析引导学生既理解了作者的强烈爱国之情,又品味出了诗歌意境的含蓄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落花时节”与“夜来卧听风吹雨”的“风吹雨”有异曲同工之妙,“落花时节”并不单指落花的季节还比喻了诗人与好友潦倒的处境,也蕴含着对唐王朝衰落的感慨。再如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曾让多少人叹为观止,它妙在一个“绿”,然而如何唤起学生对“绿”的全部意义的认识呢?那得依靠想象了。一个“绿”字,赋予无生命的春风以主动的品格,论视觉则仿佛看见春风过处,遍地披上绿装,一派明媚风光,一片勃勃生机;论听觉则仿佛听到春风化雨淅淅沥沥,草儿拔节,莺儿飞鸣;论嗅觉则春草的甜香,泥土的芬芳沁人肺腑;论触觉则春晖和煦,春风佛面,绿茸茸的地毯触手可摸。这句诗实际上挣脱了直接描写的束缚,而且以一种洗炼、含蓄的方式给读者留下了“空白”,这是艺术空灵美的表现。
意境的含蓄美须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认真地揣摩、赏析,才能很自然地感受出来。采用写作的方法可弥补学生学习领悟中的不足,如学习王文的《送元二使安西》后,可引导学生写一篇记叙文,描绘友人送别的场面,想象如何设宴饯行,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远望,等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诗作以外的场景,使诗的意境更完整。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美能力,又让学生知善知美,能够创善创美。http://www.youerw.com/
五、掌握艺术技巧欣赏意境美
高尔基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纵观所有的诗歌,很多诗人都巧用了一些艺术技巧。如借助音乐的节奏、韵律、抑扬顿挫可以表现宽泛的、含蓄的感情,起伏激荡的情绪;借助文学语言更能够典型地塑造艺术形象或意境,深刻反映生活或丰富的感情。如《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历来被认为是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用“嘈嘈”、“切切”使音乐声音具体化;用复杂多变的比喻“如急语”、“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用视觉意象“大珠小珠落玉盘”作比喻,使听觉意象与视觉意象同时显露出来。通过诗人精湛的艺术技巧,使读者进入一种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诗词欣赏中逐步掌握其中的艺术技巧,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深入地欣赏诗词的意境美。
    审美能力是审美者各种心理因素和思想意识的综合指标,作为中学生主要是指在审美过程中的审美趣味、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关于诗词意境的赏析,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进行一系列的审美实践活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审美机制,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联想、想象,引导他们去理解、体会、感受意境的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效果。
五种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美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