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大班幼儿同伴冲突干预研究以ICPS训练为干预模式 第3页

更新时间:2011-4-10:  来源:毕业论文
大班幼儿同伴冲突干预研究以ICPS训练为干预模式 第3页
ICPS的英文全称为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它是Shure和Spivack于1974年提出的一套旨在帮助儿童独立思考问题、解决人际冲突的社会认知训练模式。Shure 为推介这种方法,发现这些字的起首字母可以代表I Can Problem Solve(我能解决问题),此后便以此为名,简称为ICPS。ICPS技能包括:(1)对人际问题的敏感性或确认(2)产生解决问题的备选策略的能力(3)考虑达到社会目标的一步一步的途径的能力(4)把社会行为对自己的后果与对他人的后果联系起来的能力(5)确认和理解他人动作和行为的能力。  在该训练模式的基础上,Shure设计了ICPS训练课程,这套训练课程包括学校课程和家庭课程,学校课程又可分为适应学龄前儿童、小学儿童和青优"文~论'文.网http://www.youerw.com 少年儿童的课程。
ICPS训练模式的主要假设是:“认知加工过程是能够导致行为变化的有效中介。在认知水平上加以训练,可以使习得的社会技能具有更高的概括化水平和更大的迁移可能性。” 该模式主要通过培养幼儿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原因的能力和预测后果的能力,来提高幼儿的人际问题解决能力,改善幼儿的人际交往关系。因此,从理论推断的角度来看,幼儿观点采择、归因能力等的提高可以使幼儿在解决同伴冲突问题时,能够去自我中心,考虑对方的观点和感受,从而提高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能力。但有关ICPS的实证研究大多集中于西方文化背景下,且主要是检验ICPS训练对同伴交往行为及同伴关系是否产生影响,ICPS模式是否能够提高幼儿的同伴冲突解决能力、是否可以改善同伴关系等问题目前并没有得到具体的实证研究。
鉴于以上考虑,笔者尝试运用ICPS训练课程对幼儿同伴冲突进行干预,一方面是对ICPS训练模式进行本土化研究;另一方面也希望该模式的介入,能够帮助幼儿提高同伴冲突解决的能力,为幼教实践工作者和幼儿家长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干预模式。
2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幼儿之间发生的同伴冲突也是幼儿交往中的一种社会互动形式,同伴冲突以及冲突解决的过程也是幼儿发展社会认知、积累社会经验、学习社会交往的自然历程。皮亚杰指出,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  英国学者多伊斯(Doise ,1990)认为,冲突是同伴互动效果的关键机制,儿童的“社会认知冲突”机制导致了儿童的“心理建构”(mental restructuring),从而促进了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但过于频繁的冲突或者是使用过多暴力、逃避、抵制等策略的冲突,则可能导致冲突的升级,从而影响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因此,“冲突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而不同的冲突解决策略将导致不同的结果。”  “3-6岁的儿童已能感觉到冲突及由冲突带来的痛苦,但往往由于缺乏解决冲突的能力而陷入无助状态。对学前儿童的冲突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为了避免冲突而将儿童置于温室之中,关键是要教会儿童自己解决冲突。”
本研究借鉴国外ICPS模式对我国幼儿同伴冲突解决技能进行干预,以期培养幼儿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的能力,改善幼儿同伴关系;并对ICPS训练进行本土化研究,进一步充实该理论的实证研究,以从理论上丰富幼儿同伴冲突的相关内容。
2.2实践意义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同伴冲突时有发生,如果所有的冲突都让幼儿教师来参与解决,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教师有时根本无暇顾及如何处理幼儿间冲突,单纯制止、权威仲裁以及消极回应是这个时候使用最多的行为。”  这些消极的反馈只能暂时制止幼儿间的冲突,并不能使幼儿从中学到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技能。“解决冲突的目标不仅仅是消灭冲突或预防冲突的发生,而是让幼儿通过体验和学习选择适宜的方法化解冲突,发展幼儿主动建构和自我解决冲突的能力。”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ICPS技能训练来帮助幼儿独立、妥善地解决同伴冲突,并希望该干预模式能为幼教实践工作者处理幼儿同伴冲突提供参考依据。
3  文献综述
3.1 同伴冲突的研究
3.1.1 同伴冲突的起因
对于同伴冲突的起因,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Brenner & Mueller(1982)认为,引发儿童冲突的原因有两种:1.对物品(玩具、食品等)的拥有和使用,由此引发的冲突所占比例最大;2.行为不当或行为缺失。随着年龄的增长,引发儿童冲突的原因会随之发生一些有规律的变化。表现为:由自然情景(物品或空间)引发的冲突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由社会性动因引发的冲突所占比例有所上升。4-5岁的儿童,由物品争抢所引发的冲突与由社会问题引发的冲突逐渐持平,这种情况持续到6-7岁。此后,由社会性动因引发的冲突所占的比例逐渐大于因物品争抢等非社会性因素引发的冲突。  Wilson(1988)采用自然观察法对2-5岁幼儿的同伴冲突行为进行了考察,把幼儿同伴冲突问题划分为四种类型,即物品所有权冲突、领地或空间冲突、游戏程序或规则冲突、社会性侵犯或扰乱冲突。  Shantz(1987)认为引发幼儿同伴冲突的起因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4-5岁的儿童,由于物品争夺而引发的冲突与因社会问题引发的冲突逐渐持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6-7岁。此后,由社会性动因引发的冲突所占的比例逐渐大于因物品争夺等非社会性因素引发的冲突。
国内李丽君(2002)通过自然观察,把幼儿同伴冲突的起因分为3种类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大班幼儿同伴冲突干预研究以ICPS训练为干预模式 第3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