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自动化 >

物联网的医疗监护系统的设计+protel电路图+程序(3)

时间:2019-08-02 21:30来源:毕业论文
虽然物联网发展迅速,但至今未能形成广泛认可的标准定义。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物联网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体系和技术规范不完善;二是物联网技术涵


虽然物联网发展迅速,但至今未能形成广泛认可的标准定义。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物联网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体系和技术规范不完善;二是物联网技术涵盖多种学科,涉及领域广,不同应用领域对物联网都有自身合理认识,很难形成统一认识。综合不同领域对于物理网的描述,这里给出其一般性定义:物联网是一种在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网络基础上,根据不同应用领域的具体需求,通过具有感知、通信和处理存储能力的物体自动采集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按制定的协议,将具有唯一可识别物理地址的事物相互联接,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全面感知、可靠通信和智能处理,进而形成人、机器和物全面互联的信息服务网络[3]。
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与泛在网之间关系示意图
不同于物理世界中的“物”,物联网中的“物”需要符合以下要求:1)、要有相应信息的收发装置; 2)、要有信息传输通道;3)、要有一定的存储能力;4)、要有处理运算单元(CPU);5)、要有对应的操作系统;6)、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7)、要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8)要在网络内拥有唯一的身份识别地址[4]。
尽管物联网系统结构复杂,不同的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功能、规模差异很大,但他们也必然存在许多内在的共性特征。借鉴计算机网络层次划分方法,类似地可将物联网分为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5]。感知层通过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智能物体,如智能传感器,实现对物理世界信息的实时获取。网络层负责将来自感知层获取的物理信息进行简单处理并传输至应用层,起到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建立桥接的作用。应用层对来自网络层的信息分析处理,实现对网络的智能化的管理控制和对外提供服务。 
 1.1.2 远程医疗监护系统概述
传统医疗监护因为受到时间和地理距离的限制,常常不能及时准确地将病人的生理状况反应给医疗专家,从而导致治疗的延迟或误诊。因此,亟需一种可以实时监测病人的生理状况,并及时准确地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医生的现代医疗监护系统,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远程医疗监护系统很好地实现这一设想,通过该系统,病人尤其是慢性病人可以在无需住院治疗的情况下,通过远程监护系统将身体状况传送至医院,由医疗专家给出就医建议。
远程医疗(Telmedicine)起初技术发展的制约,仅被简单地定义为:利用电话或电报等通信工具,对异地病人实施简单地救治的一种医疗方式[6]。随着现代通信和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远程医疗获得质变性发展,其概念也得到重新定义:利用传感器技术获取病人生理信息,再经通信网络,将病人的生理信息数据传输到位于远端的医疗监护中心。由医疗监护中心对病人的生理数据分析处理,并将结果反馈给专业医生,再由医生依据结果做出诊断的一种现代医疗技术[7]。
从应用角度看,无线化和网络化将是医疗监护系统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具备联网功能可移动的远程监护系统(Remote Medical Monitoring)将成为医疗监护设备的主流。远程医疗监护系统所蕴含的巨大社会和商业价值,有关设备的开发刻不容缓。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用以缓解长期困扰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问题。但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现有医疗体制的不足,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里,而小医院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医疗基础设施则十分薄弱[7]。这些都导致这一社会问题长期存在得不到解决。
我国长期实时的计划生育和人们意识的改变,人口出生率一直文持在较低水平,导致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8]。同时,在中青年人群中,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使慢性病患者大幅度增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医疗服务方面,人们追求更加舒适个性化的医疗服务,而传统的医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9]。因此,需要构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来适应时代变化。互联网、通信网络和传感器等技术日趋成熟为远程医疗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物联网的医疗监护系统的设计+protel电路图+程序(3):http://www.youerw.com/zidonghua/lunwen_3657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