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论孔子美學思想的悲壮美【3068字】

时间:2023-06-22 09:38来源:毕业论文
论孔子美學思想的悲壮美【3068字】

论孔子美学思想的悲壮美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82-01

孔子虽无专门的


论孔子美学思想的悲壮美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82-01

孔子虽无专门的美学著述,但其美学思想博大精深,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观点,如美善统一“。中和美“。仁之美“等等,在古代美学史上具有奠基性意义。在孔子美论文网学思想体系中,由于孔子仁者爱人“的崇高理想与天下无道“的强烈冲突,以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宿命等因素,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悲壮美。

悲壮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悲剧美和崇高美的有机融合。新编美学词典是这样解释悲壮的:悲壮是艺术风格之一,以刚健遒劲的艺术形式,表现正义遭到挫折的情景,抒发受压抑的深沉忧愤,从而形成悲痛壮烈的情调,它源自现实中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惊天动地的事迹,并与作者的审美态度紧密相联,悲壮的作品,具有憾人心灵的艺术力量,发人深思,激人奋斗,充分体现出悲壮的风格。[1]跳出艺术作品的局限,悲壮美可以概括为正义力量面对无可挽回的失败命运,所展现出的强劲精神力量而带给人的震撼。鼓舞和敬仰的超越性情感。

孔子美学思想的悲壮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仁者爱人“的崇高社会理想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变革。大动荡的乱世,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出自论语?八佾),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诸侯国相互攻伐,役使屠戮人民,民不聊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孔子提出仁“的思想,泛爱众而亲仁“(出自论语?学而)。仁者爱人“(出自孟子?离娄下)等等。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出现达109次之多,以至于孔子的学说又被后人称为仁学“。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基层民众的关注,体现出仁“之思想的崇高。朗基努斯在论崇高中指出,崇高可以说就是灵魂伟大的反映。因此,一个毫无装饰的,简单朴素的崇高思想,即使没有明说出来,也每每会单凭它那崇高的力量而使人叹服的。“[2]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背景下,孔子能跳出阶级局限,在教育上有教无类,在思想上提出仁者爱人“,则孔子的理想显得尤其崇高,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中悲壮美的一个方面。

二。进取不忘其初“的奋进精神

孔子被鲁国三桓“排挤出鲁国之后,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漫旅途。孔子周游列国的旅程充满了波折和坎坷,辱于卫,围于匡,害于宋,盟于蒲,陈蔡绝粮“,几乎丧命。孔子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七个国家,前后历时14年,但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孔子周游列国不如意,但他既不悲观失望,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孔子在陈国的时候,第一次发出了归与。归与“的号召,但不是回归鲁国,而是寻找一个能实现自身政治理想的国家。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出自论语?公冶长)“孔子说:走吧,走吧!我那些弟子们志气很大,他们都很有进取心,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这是孔子周游列国积极进取心态的写照。在周游列国不断遇挫之困窘的强烈对比下,孔子进取不忘其初“的积极奋斗精神所展现出的强劲精神力量,带给后世之人深深的震撼。鼓舞和敬仰,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中悲壮美的另一个方面。

三。任重而道远“的社会责任

长沮。桀溺两个隐士劝孔子的弟子子路跟他们一起归隐,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出自论语?微子)意思是说,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有谁能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避坏人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样避世隐居的人呢?孔子听了子路的转述后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出自论语?微子)意思是说,人怎么可以隐居山林,总和飞禽走兽同群,我不和世上的人们相交往又和谁相交往呢?正因为天下无道,才需要我们去改变它;如果天下有道,就用不着我和你们去改变它了。说到底,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良知,在驱动孔子主动承担任重而道远“的社会责任。其实,孔子选择的,是比长沮。桀溺更艰难困苦,更具有悲剧色彩的道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说,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此理想而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这种任重而道远“的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提升了儒家的精神境界,使后人从中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中悲壮美的又一方面。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宿命

子路在石门过夜,早上守城门的人问子路从哪里来,子路回答说,从孔子那里来。守门的人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出自论语?宪问)意思是说,是那个知道不可能还要去做的人吗?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下去,为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而献身,非常不易和难能可贵的。孔子何尝不知道仁政“理想的实现任重而道远,但仍周游列国,汲汲于救世之道,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仁政“虽然崇高,但在当时的社会却没有推行的环境,孔子明知失败的必然,仍知其不可而为之“,直面悲剧的宿命。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指出: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3]处于审美范畴的悲剧,它虽然令人悲痛,但又能使人化悲痛为力量,感奋振作,并在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陶冶或净化。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宿命,带给人强烈的心灵感奋,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中悲壮美的又一方面。五。杀身成仁“的生命悲剧意识

孔子还提倡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当面临生死考验,生命和仁德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决不贪求生命而损害仁德,而要勇于牺牲,毫不顾惜。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说,可以把幼小的孤儿和国家的命脉都交付给他,在面临安危存亡的紧急关头,却能意志坚定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吗?当然可以称为君子了。这种临大节而不可夺“,正是指的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的坚贞品格,与杀身成仁“正是同样的意思。孔子还提倡见义勇为:见义不为,无勇也。“(出自论语?为政)就是说,应该挺身而出的时候,决不能袖手旁观,怯懦畏缩,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应该奋不顾身地去做。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具有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中悲壮美的第五个方面。

孔子的一生是充满悲剧但又非常崇高的一生,虽在其有生之年没能看到仁政“理想的实现,但其为实现仁政“理想而奋斗的人生是伟大而壮丽的。在孔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仁者爱人“的崇高理想,进取不忘其初“的奋斗精神,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担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力量,杀身成仁“的奉献精神等等,以雄伟的气势和震撼人心的力量,给后人以强烈的精神鼓舞和情感超越。孔子的精神和行为不消极。不悲观,壮怀激烈,壮中带悲,具有典型的悲壮美特质。悲壮美丰富了孔子的美学思想,而且对于中华文化品格的形成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孔子美学思想的悲壮美

论孔子美學思想的悲壮美【3068字】: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7929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