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浅谈竹笛的发展变迁与美學价值【2804字】

时间:2023-06-22 09:35来源:毕业论文
浅谈竹笛的发展变迁与美學价值【2804字】

浅谈竹笛的发展变迁与美学价值

一。竹笛的器形变化与历史地位

中国竹笛源于新石器时期产生的骨哨,最早发现与八千年前河姆渡古文化遗址


浅谈竹笛的发展变迁与美学价值

一。竹笛的器形变化与历史地位

中国竹笛源于新石器时期产生的骨哨,最早发现与八千年前河姆渡古文化遗址中的骨哨与贾湖文化遗址中的骨笛,经鉴定,这些骨哨。骨笛与中国竹笛有着密切的关联。目前现存与河南省博物院的骨笛,不仅带七个指音孔,更令人惊叹的是论文网还带有调音功能的小音孔,此笛被称为人类音乐史上第一个精密加工的乐器,距今已2500多年,可见,在中国古文化中,笛这种乐器形式,已经广为流传并得到较大的发展和广泛的普及。而已故赵松庭先生更是定义了竹笛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称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

中国竹笛的制作与音色方面,在汉唐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代时,笛的制作已经开始使用竹这种特殊的材料,被后世陈赞的柯亭笛“的制作者蔡邑,即为汉代著名的音乐家。而唐代发明的蒙膜助声的制作工艺,开创了中国竹笛贴膜变声发音原理的新时代。可以说汉晋至隋唐时期中国竹笛不仅完全确立了普通六音孔形制的结构,而且在制作种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地位已日趋提高。而到明清时期,竹笛的制作工艺与器形已基本确立,并开始大量应用于各种艺术表演形式中,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目前竹笛不仅是伴奏(戏曲和舞蹈伴奏等)和合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之一,已成为一件富有表现力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独奏乐器。

二。竹笛演奏技巧发展变迁

汉唐前的竹笛,多作为文人雅客闲赋风雅的器具之一,其音乐表现形式多为独奏,处于演奏技法的初创期。随着宋元以来戏剧的发展,竹笛迅速被应运于各种民间地方剧种中,承担主奏或领奏的角色。明末以后,竹笛的艺术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竹笛的演奏技法及艺术魅力被真正的发掘和表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竹笛的演奏技术慢慢被划分为南北两派演奏风格,这两种风格为以后竹笛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竹笛演奏的南北两派风格和流派的形式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以两派代表人物陆春龄。赵松庭(南派)及冯子存。刘管乐(北派)的生活地域内地方习俗。惯用语言。地方文化等的长期影响形成的思想意识,及在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上特有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历史时期的发展对民间文化生活的影响以及重大历史变迁时社会文化的分解和融合,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等,也赋予演奏(作曲)家们以新的艺术追去核心的演奏风貌,从而推动了竹笛演奏风格的流派和笛曲风格的变化和发展。

三。竹笛的美学价值

竹笛取材于大自然,竹笛音色的魅力,来源于自然的馈赠,来自于生活的感悟。从美学角度看,竹笛音乐的音色特点,个性突出。色彩斑斓,不仅更好得抒发情感,贴近生活,更形成了竹笛音乐美的多种形态,满足广大听众不同的审美需求和视听情趣,同时对于展示作品的民族风格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竹笛音色的赏析,须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分辨。筛选。升华。美化并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不同的流派所表现的艺术上的美的风格各不相同,理解也千差万别,最具欣赏特点的,就是上文介绍的南北两派的派系风格。南北两派笛曲有着不同的独奏,或主要伴奏乐器的组合,这些特性乐器无论在形制。音色。音量。演奏技巧方面,还是伴奏时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方面,均表现出了不同的韵味和演奏风格。

(一)北派美学风格

北派笛子代表形式是演奏梆笛艺术,也称梆子戏曲音乐,流行于中国华北。西北。部分华中一带,特别是晋冀鲁豫地区,尤其擅长二人台音乐及山歌小曲等。北派多以民间音乐材料作为基础演变而来,因而具有高亢嘹亮。风趣热情,擅长模拟戏剧唱腔与自然声响的曲风特点,技法上经常使用花舌。吐音。喉音等,吐纳有刚劲。爆发力十足。丹田用力而不失舌头技巧,形成豪爽泼辣特别富于生活情趣的北方竹笛演奏风格。代表曲目有喜相逢。五梆子。挂红灯。万年红等笛曲。

北方人比较粗犷。豪爽,在吹奏时气息运用的比较猛,吹奏出的乐曲旋律则比较活泼。高亢。热烈。奔放。经常用音区较高笛管较细管身较短的竹笛来演奏,如G调。A调。F调等。演奏时注重舌的运用,对于气氛的营造尤为突出,

(二)南派美学风格

南派笛子的特点,与江南水乡温婉如墨。温儒典雅的气质交相辉映。南派笛子用以演奏南方戏曲音乐。江南丝竹。江南小调等,建立在广泛的戏曲音乐基础上,形成了出如流水。腰如悬丝。尾如宏钟的演奏风格,技法上主要以颤。赠。叠。打为主,讲究醇厚圆润。典雅。秀美,吹奏时用气平和均稳,舌头动作小,运指讲究轻盈。灵敏。迅速,要求力度适中,小颤音尤甚。代表作有早晨。三五七。二凡。幽兰逢春等。

南派竹笛主要包括C调。D调等,这些调的竹笛吹奏出来的乐曲旋律大部分都比较优美抒情,总是给人一种比较平稳。流畅。小桥流水的感觉,不论快板还是慢板,旋律的差别都不是很大,总的来说都比较温文尔雅。很委婉。含蓄。每首乐曲都会有一个主旋律,乐曲会围绕这个主旋律来展开,使整个主旋律贯穿于整首乐曲之中,犹如一条没有尽头的小溪流,连绵不绝,听起来更加的统一。连贯。

四。竹笛的艺术特色

中国乐器在音色表现上非常丰富而独立,它不同于西方管弦乐队只要一个族群,音色就是接近的,比如钢琴表现力非常丰富,但在音色上缺少变化,所以西方乐队合弦时浑然一体。由于音色相近,中国乐器音色结合不到一起,所以这样前提发展出来的合奏音乐就和西方不一样,每个乐器的音色都朗然存在,合在一起又会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竹笛在中国乐器里音色变化很特殊,无论南派北派,或是其他流派的竹笛风格,颤音都是其中最具艺术特色的地方。

由于竹笛在形器上内贴了一张竹膜所以它有虚颤音。弹颤音。捋颤音。揉颤音。小颤音。小臂颤音等颤音技法来呈现人性。颤音是手指技巧的最初级功夫,也是气。指。舌。三大类训练的中的根基。与西方管类乐器如长笛相比,由于长笛没有竹膜的装置,且因十二平均律的需求装有好多键,以致于几乎没有上述指颤音技法。同时当我们听到竹笛低音区,竹膜声音明显变强,在听觉上,会感觉声源离我们近。遇到高音区,竹膜声会不见,我们听觉上会觉得它在远处。于是产生一种特殊的空间感,坦白说西洋长笛却没有这一特点。这便是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之处。由此我们能够看到艺术的发展,文化建构的主体性存在的重要。

中国竹笛指颤音技法的运用是受其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中西音乐之间由于文化不同,诸如中国竹笛与西洋长笛指颤音技法差异及器乐音色的多元与单元差异,便证实了彼此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音乐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艺术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竹笛艺术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即社会化的文明,进而言之,社会化的竹笛艺术才堪称为竹笛文化。事实证明竹笛在虽然拥有七千年的历史,但今天它仍属发展中的乐器,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跳动的脉搏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节拍,竹笛理所当然需要发展。我们要大胆探索。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为中国竹笛再创佳绩。走向辉煌,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

浅谈竹笛的发展变迁与美学价值

浅谈竹笛的发展变迁与美學价值【2804字】: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7922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