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庄子·德充符中的形丑”美學【4126字】

时间:2023-06-22 09:26来源:毕业论文
庄子·德充符中的形丑”美學【4126字】

庄子·德充符中的形丑“美学

鲍姆加通曾说,哲学的终极议题是真善美“,以真“为研究对象的领域是形而上学;善“的研究领域是伦理学;而美“则归属于美


庄子·德充符中的形丑“美学

鲍姆加通曾说,哲学的终极议题是真善美“,以真“为研究对象的领域是形而上学;善“的研究领域是伦理学;而美“则归属于美学的范畴。在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中,以上三者紧密相关。缺一不可。庄子认为道是大美,是一切美之物的源头,能够反映道的性质的东西就是美的,反道论文网而行即是丑。事物若能反映道的性质即是德“,所谓德“是指一个人的心灵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者境界。“这也就是庄子?德充符篇的要义,即告诉人们何为美丑。何为有德。‘充’和‘符’两个字所强调的方面该是不同的:充言其内,而符称其外,或者内外的符合。“德充符“即言当一个人的内心被德充满的时候,他的外在是什么样子。德充符篇专注于对美丑的讨论,实则指向有德和无德的区分。下面本文将通过对德充符文本的简要分析,揭示庄子的美学主张,最终了别其对德“的认识。

一。德充符文本初探

德充符中的故事共有五篇,分别描绘了五组形残有德的形象,不难看出,庄子在这里所描绘的残疾人形象,并不同于书中的至人“。神人“。真人“,至人“,这些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能够不食五谷,不眠不休,泯物我。同生死。齐是非,完全是一些超世甚至超宇宙的方外之人。而残疾人就不同,他们是一些游于方内之人,其残疾本身的原因,一方面除了天生外,另一方面就是跟社会周旋的结果。庄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诸侯混战。民生凋敝的乱世,乱世意味着权谋,尤其是居高位者,其显赫的地位和阴暗的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庄子在这里反其道而行之,塑造了这些身残却德全之人,给了追名逐利者以莫大的反讽。

这些身残之人虽然无人君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但却以德之芳馨感染着世人。形体丑而心灵美,便是庄子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理想人物,说明畸人必定有着独特的性格魅力。他们无视这种残缺,或者说在精神上超越了这种残缺,使他们的生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吸引力。相比之下,作为普罗大众的平凡人大都身体健全,却也或多或少地在道德上存在着缺陷,在庄子看来,这些德的缺失才造成了真正的畸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无一例外地有着残缺,声望之高若孔子尚成为德充符篇戏谑的对象,更何况我们这些不完之人?庄子力求展示的就是这种‘忘形存德’的精神,是通过丑与美的冲突和对比来达到的。外在‘丑’为内在‘美’做了充分的铺垫,强化了庄子倡导的内德,从而把丑升华。

庄子在首篇即通过兀者王骀的故事,揭示了对待事物心态的问题。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也就是说,外形的残全并不重要,只要以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外物,则一切残缺皆可释然。兀者申徒嘉的故事则揭示了安之若命“的道理。关于如何对待形体的残缺,或推广至现世中一切的苦难,唯有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所谓命“即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客观条件,亦即佛家讲的十二因缘和合。申徒嘉由于被用刑而成为兀者,是庄子对当时社会阴暗面的具体化,这些现实的苦难和灾厄是丑的,但若以淡然的心漠视之,则是体道之大美。叔山无趾的遭遇则是庄子借以讽刺人的傲慢与虚伪的。这里以孔子为反面形象加以抨击,其用意盖为批评以儒家名教道德为虚伪外衣,实则内德败坏的伪君子之流,天刑之,安可解?“也就是在此处,庄子提出了每个人都有残缺之处的论点,而全德之人只是一个遥远的理想。继而通过哀骀它的故事,庄子借孔子之口提出了才全“与德不全“的论题。庄子认为,有德之人不外扬,真正做到保持内心深处的正气,以内德修身养性,从而达到赢得一切。最后通过?Y盎大瘿和??支离无?的故事总结了全德之法:忘身残,铭记不该忘之德。

总之,所谓德充符“,即言德充于内,物应于外,外内玄和,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其主旨在于打破人们以貌取人的痼疾。告诫人们忘却对外在形态的执念,转而重视人的内在品性。全篇借五位残者的德行之美,向读者揭示了内在精神完满的重要性。只要的德行完备,形体的缺陷是可以忽略的;相反,若形体完备而道德丧失则不但不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反而使全德之人生厌并以之为丑。

二。庄子哲学中的美与丑

从德充符可见,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美与形体姿态无关,而在于德行的完满。具体来说,在庄子哲学中,‘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大美“即是道,是天地的本体,庄子认为,对道“的观照是最高的审美享受。那么在庄子的哲学中何为体悟了道“的真正之美?

首先要达到游心于道“的无己“境界。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中至人“是最接近于道的存在,也就是说,至人“是世间最美的存在。所谓无己“,就是要破除生死。寿夭。贫富。贵贱。得失。毁誉“等种种的计较,只有做到如此,才能真正地游心于道“,从而体悟道真正的大美。这种无己“的至高境界也就是庄子之前所说的心斋“与坐忘“。亦即心境达到虔诚的斋戒状态,摒除欲望。淡泊宁静。所谓心斋“是指这样一个过程:终止心的一切认知。感受和意志活动。由是观之,心斋指的就是心的完全虚静的状态,心里面没有任何东西。“这是庄子体道方法的核心,庄子将其描述为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耻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反观德充符中的残者,无一是执著于名教之徒,他们与以君子自居的儒者相比,放逐了戚戚焉之心,不仅淡薄了利的诱惑,更破除了名的壁垒,如此即是将自己变成了世界的外观者,达到了外天下“。外物“。外生“的境界。其次要明确,美与丑是相对的,于本质则无差别。这一点在兀者王骀的故事中有着集中体现。老子曾经指出,美“是相对于它的对立面丑“而存在的,而在庄子看来,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现象界的美“与丑“则是相对的,甚至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庄子的相对主义美丑观“与他的气化“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曾在知北游中提到,人之生,气之聚也……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知北游)换言之,美与丑都是气所化,二者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不仅与审美者的好恶有关,更在于其本质上的同一性。

另外,从德充符的残者可以看出,庄子所谓的美并不在于事物外在的形态,而与其内在之德息息相关。如前所述,一个人若拥有了知万物同齐“。安之若命“等诸多德行,他就是与道同一的大美。

综上可以看出,庄子哲学中的美与丑是相对而存在的,其本质则在于对道的跟随或背离。一个人的美与其心与德相关,庄子认为有内德即为美,而游心于道者必有德,可见二者是相互贯通的。在庄子看来,美并不是观感上的赏心悦目,而是对于宇宙本体之道的体悟与观照,所谓美者,不过分有了作为大美之道的光辉,而丑则是背离了道的要求。

三。庄子美学的伦理映射

庄子着大量笔墨来谈美学的问题,其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对美丑的界定,而是为了引出伦理学的主张及其方法论要求。

毋庸置疑,庄子认为德充符中的残者是美的,因为他们有着充沛的内德。兀者王骀的美在于他认识到了事物的同一性,其体现在伦理学上的主张即是不朝着‘庸’的方向,也就是世俗的方向,反而与之渐行渐远。“换言之,王骀的美在于他对世界与众不同的观照方式,常人看世界是有分别的,是方则不是圆,是残则不是全,而道的世界则不然,借用佛家的话来说,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在道看来,任何现象界中的对立双方都是无了别的,若非要寻个分别,在大美即无限美的道的严重,那些形全之人的外在美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同理,形残之人的外在丑同样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王骀真正做到了游心于道“,这是形全德残之人所不可及的境界。申徒嘉之美在于安之若命“,这是对于命运不可抗拒性的一种笃定。在西方哲学界千百年来一直围绕着宿命论“与自由意志“的问题争论不休,而在庄子看来,宿命“是一个不可置疑的真实存在,它循着道所规定的轨迹操纵着人的命运,人须知命运之无可奈何而安时处顺,否则将被视为不祥“。叔山无趾的美在于心灵的解放,这反映的是道的完全自由。与世人的虚伪相比,叔山无趾的心是敞开的,是以一个无比澄澈的面目呈现于世人,而以孔子为代表的自居为学者之辈,是虚伪名教的忠实拥护者,内心充满了桎梏而无法自拔,庄子视之为天刑“。这体现了名教与自然的激烈对抗,名教道德虽以良好的目的而提出,却被用以沽名钓誉,正如王弼所所,崇仁义,愈致斯伪。巧愈思精,伪愈多变。攻之弥甚,避之弥勤。“(贵无论)以有德者自居之人,往往是德行的缺失者,这是名教所不可逾越的悖论。哀骀它之美在于对才全“和德不形“的完美把握。所谓的才全和德不形表现的就是由于不动心而达到的平和状态,它是以对命运和天人之分的理解为基础的。“在这种平和的不动心之下,一切肢体的残缺都变得无关紧要了,人们看到的只有他德行的魅力,这内德的完满弥补了他外形的残缺。?Y盎大瘿和??支离无?的美则在于他们对德的铭记持首与对外形的遗忘淡然。?Y盎大瘿和??支离无?对形体的忘“显然是有意为之,是有意的舍弃,把某些东西从心灵中驱逐出去……形体的该被驱逐是因为他们属于命运,而属于命运的东西就是该被遗忘的。“命运是不可违抗的,有德就该忘形,因为有德即指其心灵是游于道而合于道的,道的内在要求是顺时随化,不逆命运而动。而形或泛指各种遭遇都是天赋的,也就是命运所赋予的,是不可改变之物,庄子认为儒家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论是违反道的要求的,而欲游心于道“,则需忘掉不可改变之形,转而铭记合于道的德。

由此观之,庄子哲学中的美,无不映射着其伦理学中的某些道德规范,德充符中的反世俗之美必然对应着反世俗之德。庄子欲打破世人对名教的迷信,让人们体悟到道的真谛,就从美的形象入手,首先打破与名教相对应的形全之美的形象,将诸无德之人的虚伪尽展于读者眼前,转而树立起五组身虽残,却依旧完美高大的全德之人形象,此中虽有戏谑之意,却与道家以无“为本。抱残守虚的形而上学追求浑然契合,不失为庄子伦理道德观的形象展现。

庄子·德充符中的形丑“美学

庄子·德充符中的形丑”美學【4126字】: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7900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