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门德尔松《谐谑曲》演奏技巧小议(2)

时间:2023-12-27 23:02来源:毕业论文
3 谐谑曲的特点 论文网 谐谑曲,起源于17世纪,也叫作诙谐曲。谐谑是用音乐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趣。谐谑曲既是一种非标题音乐,也是一种三拍子器乐

3  谐谑曲的特点论文网

谐谑曲,起源于17世纪,也叫作诙谐曲。“谐谑”是用音乐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趣。谐谑曲既是一种非标题音乐,也是一种三拍子器乐曲。在后来的标题音乐中,也经常采用谐谑曲的体裁。谐谑曲源自于舞曲的变化,三拍子的小步舞曲是他的前身。 因此,谐谑曲可以和某些三拍子或六拍子、九拍子等等一些舞曲结合起来,构成双重的体裁。例如柴可夫斯基《圆舞曲-谐谑曲》,是小提琴和钢琴的合奏。它既有圆舞曲的律动,又有谐谑曲奔放活跃的性格。

作为乐曲,三四拍、活泼快速的节奏是他的特色。因此,它和小步舞曲比较相似,但速度比小步舞曲稍快一些。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是他的主要特点。谐谑曲带有着舞曲性与戏剧性的特征,所以谐谑曲经常会做突然的强弱对比。常出现在交响曲等套曲中的第三乐章,替代了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在17世纪至19九世纪,谐谑曲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体裁,在古典组曲中常见。在交响乐中,也有一席之地,常出现在第三乐章的主题。后期在勃拉姆斯和肖邦的作品中逐渐演变为独立器乐曲。

谐谑曲最早是由海顿引用在奏鸣曲中,但那个时候还不是那么成熟,还没有小步舞曲来的轻巧。贝多芬可以说是首位真正在使用谐谑曲的作家,因为在他在奏鸣曲中大量使用了谐谑曲,而且有着自己的特点,能够区别于小步舞曲。 贝多芬确立了谐谑曲在古典奏鸣曲中的地位,同时还引入到交响曲中。后面舒伯特则继承了谐谑曲在奏鸣曲和交响曲中的引用,为后面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肖邦则是把谐谑曲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钢琴题材创作。门德尔松从小生活的环境据很好,很少受到挫折,所以作品鲜有激化、矛盾一类的内容。所以本首作品就是很符合谐谑曲的特色,诙谐、幽默。

4  门德尔松《谐谑曲》分析

4。1  节构分析

《谐谑曲》整首曲子是四四拍,G大调。曲谱以相同的十六分音符进入,持续两拍。重复相同音断奏,轮指进入,饱满颗粒、欢快活泼,第一小节为弱起小节,前两小节每个附点四分音符皆为强拍。开头明显的强弱对比便奠定了整首曲子的风格。后面紧接双音大附点倒置,最后一个附点四分音符上标了重音记号,与开始P相呼应。再紧接着一连串的跳音,脚配合着重拍踩踏板,营造欢快的气氛。看似在右手的主旋律,实际上在左手根音上,这才是门德尔松的特点。右手八度伴奏进入,左手跳音并清晰,弹出旋律走向的层次感,呼应着开头诙谐的情绪。文献综述

从第13小节开始,他的重音旋律线都突出在高音区的位置,有两个明显的重音记号,后接中弱,逐渐轻柔,为主题再现重复做好强弱对比准备。以相同十六分音符再次渐强进入,像小号一般,重音还在第三个音即附点四分音符的位置。左手像小孩子喏喏学语,皆用跳音表示。右手像大人谈天聊地,一会语气加重一会语气轻柔。左手分解和弦,右手倚音配合,一唱一和。从26小节起一直轮指重复音,左手跳音分解和弦,渐弱为后面转变风格做准备。左手和弦鲜明突出,右手大琶音从高音区音程向下走。再从低音向高音发展,一个八分一个八分休止符,跳跃感非常强烈,也有告一段落的结束感。

再从41小节看起,左右手对换再现形式。左手重复相同音相同节奏型,直推低音。右手跳音分解和弦,由强到中强,以为情绪要推到最高点时,急转弱。左手根音加和弦,右手十六平分解和弦。53小节强拍进入,渐强到中强,左手八度配和弦右手大琶音强烈碰撞,气势如虹。后接左手八度右手高音区琶音向低音区走向。这个地方不踩踏板。59小节开始到64小节,双手八度弹奏,很考验演奏者手腕的弹奏技巧与基本功的掌握。中强的演奏气势磅礴地将全曲推向了高潮。急转弱再现开头对应,再次中强再次变弱,再强再弱。反复进行强弱对比,大胆夸张的手法演绎全曲最精彩的部分。 门德尔松《谐谑曲》演奏技巧小议(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19998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