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生态博物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参考文献

时间:2024-02-21 22:13来源:毕业论文
生态博物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参考文献。国外对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博物馆的界定和建设上,很少对生态博物馆下的旅游开发建设作较细的研究

1,国外对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博物馆的界定和建设上,很少对生态博物馆下的旅游开发建设作较细的研究。界定方面:法国生态博物馆理论创始人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 Henri Riviere)和雨果。德。瓦兰(Hugues De Varine),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九次大会上首次在名词“museum”前加了前缀“eco”,从此便出现了“生态博物馆(Ecomuseum)”这一新词,之后各个国家便从自身需求出发对生态博物馆做出不同的解释和界定了。[1]对生态博物馆的界定研究中,早期的界定主要强调生态学和环境。94144

国内对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博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建设,生态博物馆的旅游开发与实证研究三个方面。生态博物馆的文化保护方面:余压芳(2012),追溯生态博物馆的起源与实践发展过程,分析了西南传统聚落的构成要素,对西南生态博物馆的变迁发展作实例性研究,提出保护西南聚落型生态博物馆的有效对策。张金鲜(2010),指出中国的生态博物馆承担着保护民族文化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2]平锋(2009),以贵州梭嘎为研究背景,认为民族文化保护要想取得成效,生态博物馆建设必须遵循生态型、开放性、主体性的基本原则。[3]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建设方面:吴伟峰(2007),以广西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模式为背景,从建设模式、管理新机制等方面提出生态博物馆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保护机构。 [4]黄春雨(2001),相信生态博物馆的良好发展取决于当地居民参与保护的程度,取决于生态博物馆是否能创造出适合居民生存的环境。[5]段阳萍(2012),比较了西南地区不同类型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生态博物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生态博物馆的开发与实证研究:余青(2001),最早提出生态博物馆,对民族文化旅游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模式。周俊满(2007),认为生态旅游是保护和发展生态博物馆的平衡点。

2, 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发展

生态博物馆是将某一特定区域的民俗文化,自然环境,建筑,居民等作为整体,并以博物馆的形式对其进行整体保护,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最早的生态博物馆出现在1971年的法国,“法国地方天然公园”、“克勒索蒙特索生态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批生态博物馆,[6]随着生态博物馆概念的兴起,美洲、欧洲、亚洲各地的生态博物馆逐渐发展壮大。

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中国首批生态博物馆建立于挪威政府和中国政府的文化合作项目,早期在贵州建立的生态博物馆群,分别是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梭戛箐苗生态博物馆、隆里汉族生态博物馆和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第二代生态博物馆:广西的生态博物馆和内蒙古敖伦苏木生态博物馆。随后,2003~2005年在广西建立10个生态博物馆,分别是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三江侗族、贺州客家、靖西旧州壮族、龙胜龙脊壮族、南丹里湖白裤瑶、那坡黑衣壮、融水安太苗族、东兴京族、金秀坳瑶,其主要侧重建设者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了科研力量与村民的互动机制,同时又加强了生态博物馆的展示功能。第三代生态博物馆反应了居民的自主权,2005年,西双版纳的布朗族生态博物馆实现了居民的全权管理。贵州生态博物馆是由企业带头,协助村民建立居民合作社,村民在受益的同时又能够实现生态博物馆的独立发展。第四代的生态博物馆则是逐渐由乡村村走向城市,实现了生态博物馆的多维发展。[7] 生态博物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20212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