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旅游中的主客交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参考文献

时间:2023-10-24 22:30来源:毕业论文
旅游中的主客交往国内外研究现状,旅游中的主客交往是发生在旅游情境中的社会交往形式,是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交叉学科研究的领域,是旅游理论的核

旅游中的主客交往是发生在旅游情境中的社会交往形式,是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交叉学科研究的领域,是旅游理论的核心命题和研究焦点之一[2]。 国内对于主客交往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研究主要偏向于对国外主客交往理论的梳 理,此后 2001、2002 年,肖洪根对国外主客交往进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而针对国 内旅游地的旅游主客交往的研究自从受到国内业界关注以来,一直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探 讨,且大多数偏重于运用宏观的理论及分析模型对主客交往的微观层面进行分析,主要包 括主客交往的内涵及外延、主客交往的层次、交往模式、影响因素以及交往效应、交往内 容产生的双向影响等方面。比如谢彦军(2006)对主客交往进行了定义,认为旅游交往是 一种暂时性的非正式平行交往,并将交往分为 6 个等级,即隔离、浅交、示意、互动、互助和竞争等六个层次[3]。主客交往模式是国内学者探讨的热点,欧阳军(2003)按照属性 特征,将主客交往模式划分为荣誉声望式、愉悦罗曼式、探索求知式、商业式、冷漠敌视 式和欺诈掠夺式等 6 种类型[4];陈娅玲(2006)将主客交往归纳为属性、跨文化、态度和 行为等四种模式[5];谌文(2006)在游客人格类型的基础上,将主客交往方式划分为过客 式、边缘式、和融入式,其中融入式是主客交往的最高境界[6];李卫华(2008)则对主客 交往的模式进行了分类探讨如交往的属性模式、文化交互模式、态度模式等[7]。王妙(2001) 认为主客之间的文化差异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示范效应[8]。蒋素琼(2005)发现随着旅游 主客交往的发展,阳朔西街出现了文化飘逸、文化涵化现象,但是文化包容性是西街文化 的最根本特性[9]。旅游主客交往的影响因素一直是国内旅游学者争论的焦点,欧阳军(2006)将影响因子归结为动机类、经济关联类、人口特征类、环境类、文化习俗类、游 客的出游方式[10];而蒋素琼(2005)人文影响因素主要涉及文化、经济、环境及人口学特 征[11];梁旺兵(2006)研究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文化、人口学特征、心理因素、环境类、出 游方式[12];高德兴(2008)认为文化差异对主客交往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13];杨艳 林(2007)则对旅游主客交互行为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经济类因子、文化习 俗类因子、旅游行为类因子、环境类因子[14]。李海娥(2015)基于满意与不满意两项评价 指标对主客交往行为进行了分类[15];旅游者喜欢与当地居民有较为亲密的交往会导致旅游 者对目的地有更加正面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16]。综上所述,主客交往一直是诸多学者研 究的热点,且研究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国内关于主客交往方面的研究偏重于在宏观的理 论及模型构建方面研究主客之间的交往及其产生的作用,关于古镇旅游的研究亦多停留在 如何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研究侧重在旅游交往对当地居民及旅游地所造成的社会文化变迁 上,而对于古镇旅游中的“人”包括主人和客人的研究涉及较少。本文将对河下古镇的交 往模式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古镇旅游发展中主客交往的特点90551
 

参考文献

 

 

[1] 张红梅,陆林。主客交往偏好对目的地形象和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以广西阳朔西街为例[J]。地理研 究,2010,29(6):1130-1131。

[2] 田玲。旅游地主客交往研究综述[J]。企业家天地,2013(10):102-103。

[3] 谢彦君。旅游交往问题初探[J]。旅游学刊,1999,19(4):57-60。

[4] 欧阳军。旅游主客交往模式、影响因子及效应评判研究—以云南大理、丽江为例[J]。旅游学刊,2003,(4):22-23。 旅游中的主客交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19779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