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媒体环境下“知识沟”与用户可及性研究(2)

时间:2020-05-30 17:24来源:毕业论文
23 新媒体环境下知识沟与用户可及性 研究 媒体是社会联系的纽带,信息传播效率是传媒变革的核心内容。回顾传媒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口语传播到文字

23

  新媒体环境下“知识沟”与用户可及性研究媒体是社会联系的纽带,信息传播效率是传媒变革的核心内容。回顾传媒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口语传播到文字的产生,从印刷术的出现到不断改进,尤其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社会信息的传输变得越来越便捷。互联网的诞生到逐渐普及,移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频繁涌现,有学者就认为,“在今天这个因信息而紧密、便捷的互联世界中,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都可以被整个世界共享,最高效率和最低成本成为人们竞逐的目标。” 然而,就在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地服务于生产生活,“普惠众生”的同时,我们的社会结构却在悄然撕裂,不同阶层间用户的信息可及性差距越来越大。

“知识沟”在移动新媒体潮流的影响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相伴相生。如何透析“知识沟”在当下移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如何评价移动新媒体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的众说纷纭,如何探究移动新媒体更加公正和谐地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关心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知识沟”理论假设概述

“知识沟”理论假设,源自美国学者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洞察。60 年代的美国学校中,不同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在学习能力与成绩上的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知识沟”理论假说就产生在这一大背景下。为此,美国政府推行了一项教育补充计划,企图以大众传播手段来改善贫富儿童知识水平悬殊的现状。《芝麻街》这一系列儿童启蒙教育片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尝试,他们希望通过电视这一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来提升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机会。然而,这一项目的结果却是,在既有的贫富差距之下,贫富儿童的既有知识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因该教育系列片的传播而扩大。

(一)“知识沟”假设的提出

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Tichienor)等率先对《芝麻街》传播效果现象进行研究调查,并于1970年提出“知识沟”假说。该假说的确切阐述如下: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经济地位低者更快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经济地位优越者和经济地位相对弱势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趋势。 

那么,我们从“知识沟”理论内含中总结出信息传播过程中知识“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正如蒂奇诺分析指出的那样,“知沟”扩大的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传播技能的差异,既有知识储量的差别,社交范围的差别,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因素的差异,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这些因素与受众的信息获取效果成正相关关系。总体而言,在媒介使用和信息接受水平上,经济地位优越阶层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是导致知识沟进一步扩大的根本原因。

“知识沟”理论假设不仅是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在传媒领域的洞察,而且对未来社会发展提出了批判性的意见。传媒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它在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拉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当然,这不仅是传媒独身的影响使然。但媒介的运营方式却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如何才能更优化地配置传媒资源,如何让更多的公民更平等地享受到信息资源,进而让社会弱势群体通过传媒平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从而汇集更为丰富的智慧资源,享受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带来的更多实惠。

(二)“知识沟”理论的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知识沟”与用户可及性研究(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5332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