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方向研究以《民生报道》为例(5)

时间:2017-01-09 10:52来源:毕业论文
(五)主持人风格各具特色 目前《民生报道》有两位节目主持人,实行轮班制,两位主持人可以说各有特色。主持人赵海洋在节目中常常以犀利的语言大


(五)主持人风格各具特色
目前《民生报道》有两位节目主持人,实行轮班制,两位主持人可以说各有特色。主持人赵海洋在节目中常常以犀利的语言大胆批评社会的丑恶现象,说到了百姓的心坎里,许多时候甚至成为老百姓权益的代言人,因而在受众心中树立起有责任感的关注民生的个性化形象。 而吴锦英则是以一种温和而又不失严肃,稳重而又不失亲和力的主持风格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她的风格显得清新自然,个性化语言表现在一些细微的平凡的串词中。在主持节目中就像在与受众进行邻里之间的对话一样,之间也穿插一些她的观点或经历,不张扬不做作,给予受众以亲切的关怀导向。主持人在《三保一文护:翻越护栏过马路 危险!》总结到“再怎么要紧的事也不能在乎这几分钟,有了这几分钟就为我们的生命有了保障。为了您的安全,也为了市区文明请不要翻越栏杆”,这短短的一句话就能让观众认识到翻越护栏的危险性,也使观众乐于接受。可以说民生新闻的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打破了以往新闻主持人那种中规中矩的播报方式,拉近了主持人与受众的距离。
三、《民生报道》存在的问题
和其它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一样,《民生报道》在特色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制约了《民生报道》的发展。
(一)传播内容缺乏深度
《民生报道》报道题材容易集中在一些生活琐事的堆砌,比如家里的东西被盗了,邻里发生纠纷了,哪里又发生交通事故了等等。而且记者们喜欢就事论事,往往在报道时仅仅停留于事件表面,犹如蜻蜓点水一般,缺乏深度,没能够深挖事件背后的本质现象,缺乏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其实在一个普通事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刻的命题,如公民素质、管理体制等等,而这些内容在报道中却往往被忽略。比如《民生报道》曾经报道一起讨要工资的新闻,说是一位在饭店打工的小刘,自己因为辞职而被老板扣掉了一个月的工资,记者只是跟着小刘一块去讨要,最后没有解决问题,此事便不了了之,而没有去咨询相关部门面对这样情况该如何处理,以及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在哪,而是仅仅去报道这件事,给观众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在《民生报道》整档栏目中缺少重量级新闻的报道,大部分都是短平快的新闻,在观众眼前一闪而过,不能给人留下回的余地,观众久而久之就会对这样的节目产生审美疲劳,感觉观看这样的节目枯燥乏,自然收视率就会下降。
(二)农民在节目中缺少发言权
在周口总共有1238万人(2012),而农村人口则有九百多万,农民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人口。但是反观在《民生报道》关于农村题材的新闻较少,而且报道面很窄。以优尔月份的发稿为例平均每天涉及到农村的题材平均为一到两条,这显然与庞大的农村受众人口相失衡。《民生报道》的受众定位还局限在市民阶层,没有去大量挖掘农村的题材,较少反映农民的生活面貌,农民的话语权遭到限制,出现了农民集体失语的情况,民生新闻成了实际上的“市民新闻”“城市新闻”。
农村居民消息比较闭塞,获取信息途径也比较单一,网络、报纸等渠道尚未普及,电视媒体成为农民获取国家的惠农政策、科技知识、生活常识的重要渠道。所以《民生报道》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对农服务的力度,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指导方面,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做专题性农业知识讲座或者到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朋友提高种田技术水平,这显然对于吸引庞大的农村受众群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方向研究以《民生报道》为例(5):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199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