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抗日战争时期连云港地区抗战文艺宣传研究(2)

时间:2022-01-27 21:32来源:毕业论文
二、连云港地区抗战文艺宣传出现的背景 1940年前后,连云港地区的抗战文艺作品开始以戏曲、话剧等形式集中出现,激发民 众的抗战热情,坚定民众抗日

二、连云港地区抗战文艺宣传出现的背景

1940年前后,连云港地区的抗战文艺作品开始以戏曲、话剧等形式集中出现,激发民

众的抗战热情,坚定民众抗日救亡的决心。连云港地区抗战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苏北地区抗战文化运动的开展,直接促进了连云港地区抗战文艺作品在这一时期的集中出现。

(一)连云港地区抗战形势的日益严峻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也加快了侵略连云港地区的进程。“9月13日,日军攻占连云港车牛山岛。9月20日后,日机配合军舰炮击连云港码头、车站、仓库、民房。”[1]日军的攻占和轰炸,敲响了连云港地区抗日救亡的警钟。

日军在连云港地区疯狂地屠杀民众。1938年5月5日,“赣榆县沙河镇大集。日机从上午9时至下午4时连续9次轰炸扫射沙河镇,死伤群众数千人,烧毁房屋数千间”[1],给连云港地区的民众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即使在占领连云港地区之后,日军的暴行也从未停止。他们释放毒瓦斯毒死群众、强奸妇女、戳死推盐小贩,累累罪行不胜枚举。8月13日凌晨,日军于灌云县屠杀群众,“碧霞宫王和尚目睹日军这一暴行,于11

月15日奋笔疾书,抒发自己无法救世的悲愤,壮烈自焚。”[1]王和尚因无法救世而引火自焚,他的行为也从侧面表现出当时连云港地区群众面对日军屠刀时的悲愤和深深的无力感。

日军泯灭人性的行为使得连云港地区的民众陷入深深的愤怒和悲痛。处于日军屠刀下的人民,面临着身心的巨大冲击,对自己和家人命运的忧虑、对日军暴行的愤怒、对亲友惨死的悲痛都萦绕在他们心头。一次次的杀戮与欺凌使得当地民众意识到只有抗日救亡,彻底地将侵略者驱除,才能杜绝惨剧的再次发生,才能不再任人宰割。与此同时,民众也迫切需要将心中对外敌入侵的愤怒、对亲人惨死的悲痛抒发出来。他们渴望诉说日军的暴行,并以此警醒人们坚定抗日救亡的决心,并且希望更多民众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本质和真实面目,呼吁更多的民众早日加入到驱逐侵略者的队伍中来,早日实现抗日救亡的胜利。民众对日军暴行的愤怒以及对抗日救亡必要性的深刻认识也就在无形之中增强了连云港地区抗日救亡的力量,这也为连云港地区抗战文艺作品的创作及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苏北地区抗战文化运动的开展

苏北抗日根据地开辟之后,陈毅在指挥苏北抗日根据地军民进行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关注到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运动的开展。

当时的苏北地区与内地许多省份相比,虽然文化较为发达,但因为紧邻作为国民的统治中心的南京和上海,长期以来不可避免地受到专制zhuyi和封建zhuyi的影响,所以这样的苏北地区文化并不符合抗战的需求。陈毅认为虽然“苏北历来在全国有文化发达的称誉,可我们踏足在苏北的地方,我们的了解不同。所谓苏北的文化发达,指的是那一种愚民的文化发达,而不是科学的、民主的、符合抗战要求的那一种文化的发达。”[2]

与此同时,日伪加紧向苏北地区渗透殖民文化,企图在军事统治之外,也在文化方面统治苏北地区。这些殖民文化“鼓吹民族的叛变,丧失民族气节,鼓吹腐化堕落,寡廉鲜耻的闷怨,埋没与歪曲中国的历史和真理,以纯粹的谣言和欺骗对待中国人民,它的目的是要引导中国人民走向忘记中国民族独立发展的历史,而去安心作日本帝国zhuyi的奴隶。”[3]

面对苏北地区抗战文化落后的现实以及日伪加紧对苏北地区进行殖民文化的渗透,苏北地区的普通民众却仍然处于迷茫和徘徊当中。因此,苏北地区抗战文化运动的开展迫在眉睫。陈毅认为,“日本帝国zhuyi者组织文化队伍作为侵略中国的工具,我们应该有抗战的坚强文化队伍去回答他,俗话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正是这个道理。”[2] 抗日战争时期连云港地区抗战文艺宣传研究(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8903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