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谣言传播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时间:2022-06-13 20:57来源:毕业论文
谣言一词,最早源于遥远的古希腊神话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外学者通过实验室方法对谣言进行基础性研究,该研究也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对谣言进行的研究。本文对谣言传播

谣言一词,最早源于遥远的古希腊神话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外学者通过实验室方法对谣言进行基础性研究,该研究也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对谣言进行的研究。本文对谣言传播的相关研究是建立在阅读学术文献总库、网上搜集资料和翻阅著作文籍基础之上,笔者通过梳理分析作出以下总结。81491

有关谣言传播的研究国外学术界起步较早,在众多研究学者中,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与波斯曼共同著作的《谣言心理学》是谣言传播的经典奠基之作,书中指出,在战时谣言威胁着军队情报的安全,即便在战后谣言传播造成的消极影响也仅仅略轻于战时[1]。卡普费雷则在《谣言》中首次将“谣言”定义为一个中性词,着眼于研究谣言传播带来的积极影响。德国学者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在出版的《谣言女神》中,通过分析和研究历史上具有典型性的事件、传说中的文化现象,勾勒出谣言的具体“形象”,并将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出来,颇具传奇色彩。作为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谣言历史悠长,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比如美国社会学家孔飞力就从妖术大恐慌中发现在乾隆年间谣言对专制社会的秩序造成了很大的侵扰[2]。谣言常常突然爆发,具有不可预测性,学者对谣言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奥尔波特在《谣言心理学》著作中指出谣言常常以说话的方式在人们中传播,是一种未经可靠标准证实其确切性的陈述[3]。卡普雷奥在出版的《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书中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广为流传且没有被官方公然证实的信息[4]。从奥尔波特的定义中可以了解到,传统的谣言是主要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以口头形式为主。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遥言的传播形式也不断随之发生变化,它们搭载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展开大范围的传播,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国内对于谣言传播的研究相对比较零碎,目前很多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分析案例中的谣言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将谣言传播和某一群体性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例如孙嘉卿等对“5·12 汶川地震”发生后两个月内出现的谣言内容进行了分析和定性研究[5]。孙燕选取了温州动车事故和日本大地震灾难事件后的两次谣言风暴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对 20 例谣言样本的内容分析,对谣言风暴的形成和衰变进行了细致的探究[6]。 论文网

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谣言在传播途径和传播效果等方面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新名词——“微博谣言”产生了。笔者认为微博谣言,就是一种产生于微博平台或通过微博信息共享平台进行传播扩散的谣言。而我们开始关注谣言,是因为它已经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借助于微博的力量,谣言的焰火更是来势汹汹。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 中谈及2012年统计出的671条谣言中超过1/3的谣言都是以微博为主要传播渠道[7],由此看出,微博谣言是客观存在的,且数量庞大。

因此国内的研究学者开始展开对微博谣言的研究。任一奇等在《微博谣言的演化机理研究》一文中将微博谣言传播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依据层次分析,认为意见领袖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把关人的缺失,造成了谣言的恶化[8]。马寿帅的《微博语境下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分析》指出突发事件中谣言在微博中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微博既是传谣的沃土,也是辟谣的阵地,在这过程中信息的透明度起着关键的作用[9]。虎雅彬在《微博谣言在公共事件中的传播机制研究》中以“抢盐事件”作为个案分析,从微博的定义和特征为切入点,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等多种视角探析了微博谣言的传播模式,对微博谣言的传播规律进行了客观的分析[10]。 谣言传播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9526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