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青少年厌学现象研究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时间:2016-11-26 09:30来源:毕业论文
青少年厌学现象心理学范式的研究现状,青少年厌学现象的社会学范式的研究现状和参考文献

青少年厌学现象心理学范式的研究现状
著名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在《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9)对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做了如下剖析:3874
家庭和学校无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社会劳务市场的不完善,使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学生自身的认知观念和学习能力也是影响较大的因素。
我认为,皮连生教授对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三大类:
1、 家庭环境及亲子关系的影响。
亲子沟通不顺畅,关系不良,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导致自信心不足、困惑化,从而影响到对学习的态度,进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和厌学心理的形成。
2、 学校环境及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影响。
应试教育下的高中学校,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一直采用“压力锅”模式的教学方式,压力锅式教育使得学生失去了个性、失去了天性。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局限在应试教育的樊篱中,依靠大量的填鸭式教学,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大搞题海战术,导致大部分学生过度疲劳,学习效率下降,自我效能感降低,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随之淡薄。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和增强了学生厌学心理。
3、学生自身认知观念和学习能力的影响。
学习无用论,拜金主义、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过度自卑等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学生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交往时间等用来学习,结果导致学习效率极低,这又会反过来导致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同时还影响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反过来影响到心理状态和学习。还有学生利用大量的时间补弱科,结果把强科和相对还可以的科目也一并给拖累了。有一部分学生,则是因为学习能力偏低而导致对学习无望,而产生厌学心理的。

2 青少年厌学现象的社会学范式的研究现状

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了解我们首先对其做一个界定,根据美国社会工作协会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对学校社会工作解释我们将之界定为: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应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实现学校的主要目的工作方法。这也就是表明了学校社会工作者应用专业的技术与方法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尽管发挥自身的潜能,以实现该年龄段的学习任务,其中厌学就是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采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模式和小组模式比较多。个案模式是学校社会工作个案的介入,需要专业人员即受过长期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针对学生的厌学问题展开一对一的介入,其主要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克服当前的人生问题,帮助其合理的利用资源,促使厌学问题的解决。
 而小组模式则是利用小组模式介入厌学问题。案主不是单一的学生个体而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采用社会工作的小组方法,利用治疗小组、发展小组、社会交往小组对拥有共同或类似行为的青少年进行集体介入的方式。小组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利用小组成员间的互动,整合单一案主之外的更多资源,同时小组的互动能够促进厌学问题的解决。 青少年厌学现象研究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35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