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液体发射药火炮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时间:2018-09-13 10:15来源:毕业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使用的V-2火箭,为人们第一次展示了以液体作为化学推进能源的液体推进剂。在固体发射药火炮很难再有大的突破的前提下,使得液体推进剂引起了研究人员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使用的V-2火箭,为人们第一次展示了以液体作为化学推进能源的液体推进剂。在固体发射药火炮很难再有大的突破的前提下,使得液体推进剂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从而让液体发射药火炮取得了飞速发展,成为了空间飞行器、中程导弹的主要运载工具。28208
美国对于液体发射药火炮的研究和发展最快,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就再12.7mm口径武器上用三种方案进行了研究,分别为外部喷射式、整装式、和再生式。外力喷射式由于其喷射能量要求较大,喷射结构过于复杂,弹道重复性较差,活塞密封存在严重困难等问题,而很快的被终止研究。整装式液体发射药火炮由于其部分技术特性与固体发射药火炮有很大的继承性而在五优尔十年代被列为研究重点,但是由于其燃烧过程难以控制,以至于内弹道性能难以稳定甚至发生炸膛现象,在发生了几次灾难性事故之后,整装式液体发射药的研究被叫停。1978年以后,随着以硝酸羟胺为基础的新型单元液体药的研制成功和快速30mm再生式液体发射药火炮的出现,使美国军方对液体发射药火炮又产生了极大兴趣,并把液体发射药火炮的研究重点从整装式液体发射药火炮转向了再生式液体发射药火炮方面。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25mm、30mm、105mm等火炮上成功地对各种类型的再生式喷射结构进行了大量的射击实验,在液体发射药、再生喷射结构及喷射过程控制的稳定性、防回火技术、内弹道预测、液体发射药喷射雾化机理及工程应用的一些相关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对于液体发射药火炮技术工程应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如压力振荡问题、点火稳定性及弹道控制的可靠性问题、液体发射药与喷射结构材料的相容性问题等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80年代末期,正当液体发射药火炮技术研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的时候,在1994年5月,在Malta基地实验中出现炸膛事故后,美国陆军科学委员会决定放弃液体发射药火炮从AFAS的主方案中撤下来,但是仍保持一定的研究。
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失败之后,美国、德国、英国等都开始以再生式液体发射药火炮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除了各国在射击实验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方面的成就外,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论文网
经过研究发现压力振荡是再生式液体炮内弹道过程失控、发生回火的重要原因。产生这种压力振荡的原因大致有:喷射流体的脱璧与重附作用;再生式活塞的冲击及机械振荡;前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燃烧室及贮液室的声学振荡;燃烧室被活塞所激励产生的应力波;电子噪声等 。根据以上种种原因,各个研究单位采取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给贮液室内液体加预压。但是其结构复杂、难以控制,而且从结果上而言没有消除或控制住贮液室内的压力振荡 。
在液体发射药喷射雾化方面,美德专家利用高速摄像观测了射流形态、利用X光摄影技术和激光散射法观测了射流核结构。我国的金志明、栗保明和张旭翔等人成功地利用高速阴影成像技术,获得了射流破碎雾化过程中的许多重要规律,研究了环形射流的二次扩散、蒸发雾化和射流失稳等特性,并实测出喷嘴流量系数 。关于喷射结构方面,有如图1.4所示喷射结构 。
关于液体发射药火炮内弹道模型方面,国外Morrison等人、国内金志明等人建立了RLPG内弹道经典模型(又称集总参数模型,零文模型)。由Coffee,Pagan等人 早期开发的经典内弹道模型,能够准确的模拟RLPG的总体性能。这类模型以弹后空间平均参量来描述内弹道过程,忽略流动现象,因而不能给出内弹道过程中时空的详细信息,对决定弹道性能的喷雾运动以及其燃烧过程缺乏深入理解。Wren GP,Gough PS和Coffee TP等人 提出了一文模型,用以研究喷射结构与扩散角对弹道的影响。Schaffers P,Steffens U等人首先将两相流理论应用于RLPG的内弹道的模拟研究中。 液体发射药火炮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2296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