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大学生非专业学习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时间:2018-08-26 21:40来源:毕业论文
已有文献从多个角度对大学生非专业学习现状和动机进行了研究,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别,研究结论存在多样性。 1.非专业学习研究综述目前国内关于非专业学习的研究大多建立在以群体

已有文献从多个角度对大学生非专业学习现状和动机进行了研究,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别,研究结论存在多样性。    1.非专业学习研究综述目前国内关于非专业学习的研究大多建立在以群体为行为主体的非专业学习概念上,认为非专业学习是指大学生在所修专业学习以外,对非专业能力进行学习或对非专业素质进行培养的行为。学者围绕大学生非专业学习做了大量研究和探讨,大多数研究认为应该通过相关政策培养大学生非专业能力或鼓励其非专业学习行为。在已有研究中,相关研究对非专业能力及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界定。林昭雄、庞永师等(2008)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和特点,认为大学生能力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表现: (一)适应力;(二)学习力;(三)实践力;(四)发展力;(五)创新力。[2] Mycos公司基于美国劳工部就业技能委员会标准,建立了中国企业对大学毕业生基本能力需求模型,将 35 项工作需求的基本能力划分为五个板块:第一,理解与交流能力;第二,科学思文能力;第三,管理能力;第四,应用分析能力;第五,动手能力。[3]其次,学者们也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对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林昭雄等认为,在探究新方法、建立新体制对非专业能力进行培养时,应注意五个方面的结合:全面培养与个别培养、长期培养与短期培养、无偿培养与有偿培养、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2]李强、徐元彬(2014)则以学校教育、社会需求、大学生发展三点为基点,提出了构建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框架,并设计了体系效果评估方法。[3]邓春生等(2012)把建议具体落实到了高校教育上,认为高校应在非专业能力教育与专业能力教育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同步发展。通过加大高校文化建设力度、丰富课程教学和特设讲座活动、组织拓展实践、安排职业观培养及规划课程、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五个环节培养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和素质,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4]
在少量以个体为行为主体的非专业学习研究中,这些研究认为非专业学习是指大学生一方面以应付态度对待专业课程学习,消极对待老师的专业格式化培养,另一方面主动学习专业之外自己感兴趣的或认可其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实际学习与专业要求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之间不统一。[15]这些研究大多都旨在减少或消除非专业学习现象。于贯生(2015)认为非专业学习现象的形成与高考招生制度对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忽视有关,要消除非专业学习现象,必须从完善招生制度入手。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应结合时代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偏好、专业认同感的在招生考察中的比重,增加学习动机与专业学习的契合度。[5]27465
除此之外,一些以就业为主题的学术研究也阐述了非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柯羽(2010)从就业质量方面得出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及素质对就业质量有明显影响,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6]田玲(2006)也从香港、北京2地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中得出市场上任何行业的工作岗位都同时有专业和非专业的能力要求。因此,纯粹的专业学习根本不能满足当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不能忽视非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学生也需要发展双专业或多专业能力来适应工作职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7]论文网
2.国内外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1)国外已有学习动机研究
在国外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中,基于对动机的不同定义,形成了各种动机理论。受行为主义影响,有关学习动机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前大多认为个体是完全外部受控的,没有主观能动性的。注重分析引起个体活动产生的外部因素,主要从鼓励和责备、成功和失败、结果和期望、合作和竞争、奖赏和惩处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8][12][13]由于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些研究难以解释学生复杂的动机行为。60年代以后,研究的主要流派逐渐把研究方向放到个体认知因素上。随着自我效能、归因、自我价值感、成就目标等学习动机理论的提出,社会认知取向的学习动机研究也成为国外这一领域的热点和前沿。[9]这些研究研究对象面向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研究,对学习动机的类型、特点、取向、重要性、差异性、应用方法和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等都做出了探讨。[11] 大学生非专业学习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2195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