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家庭农场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

时间:2018-07-12 15:13来源:毕业论文
农村金融理论初步形成于上个世纪,主要有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以及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三大理论流派。农业信贷补贴论曾经是农村金融理论的


农村金融理论初步形成于上个世纪,主要有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以及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三大理论流派。农业信贷补贴论曾经是农村金融理论的主导理论,它主张在农民农户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采用信贷供给先行的战略[7](张元红、马忠富等,2002),它主张农业可以通过采用比其他产业相对较低的融资利率来缩小农业与二、三产业的结构性收入差距,以农村中贫困阶层的农户为目标,向农村内部注入大量低息专项贷款。但是由于不科学假设等问题的存在,随着农村金融实践的不断发展,农业信贷补贴论逐渐被农村金融市场论所代替。农村金融市场论的主要内容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它主要是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但是完全的依赖市场机制的调节并不能解决小农户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的借贷过程中担保少、借贷成本高等问题,因此适当的政府介入和合理信贷管理结构是能够有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的[8](姚耀军,2005)。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兴起的,它在前两个理论基础上,对农村金融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和完善,将非市场、社会化的因素纳入到金融市场中,发现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了市场失灵,为补救市场失灵,需要适当的政府干预、借款人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的介入[9](Stiglitz,J.Maikets,1989)。它更强调关注农村金融机构,为发展新模式的小额信贷、排除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障碍提供了理论依据,强调了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关于农村金融等方面的问题的研究资料也较为丰富,但是主要研究的是关于背景现状、政策供给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农户资金信贷需求等方面的金融问题研究相对较少。在目前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张杰,谢晓雪,张淑敏(2006)[10]学者认为金融信贷制度的发展并不能是政府单方面的将符合金融发展规律的金融制度生硬的搬到农村中去应用,而是应该从我国的农村金融需求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有重点的进行适合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在我国,农户的金融需求与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农户的家庭收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较为的发达地区或者家庭收入较高的农户,他们主要的借贷资金是用于生产经营,但是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或者家庭收入较低的农户来说,他们的借贷需求主要是源于生活的压力,要想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增加农民实际收入。张红宇(2004)学者[11]在对我国多元化农村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做出研究的同时,还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金融服务功能、存在的缺陷等方面做出了分析,他认为,我国农村的政策金融功能存在较大的缺陷,例如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代表的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不稳、资金运用效率不高,而作为农村金融重要支撑力量的商业金融机构的功能也在不断弱化,其他金融主体的发展状况也不容乐观,我国农村金融整体上存在很大的功能缺陷。陆智强、熊德平、李红玉(2011)学者[12]从我国农村金融治理的角度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建立的背景、发展现状做出了相关描述,指出当前金融机构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目标冲突,认为以银监会为主导的外部行政监管效率缺乏科学性、有效性是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引入其他政府监管机构、建立以激励为主的新型治理机制的建议。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阶段,农村金融信贷是农村经营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我国应努力实现农村资金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13](张乐柱,2001)。
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导向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承。在家庭农场资金借贷方面,国外许多学者也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长期互动假说认为,中小型金融机构与家庭农场可以通过进行长期经济合作来减少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信贷模式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易被大型金融机构忽视的问题[14](Banerjeel,1979);在贷款效益方面,Foltz(2004)[15]通过对农户借贷行为进行研究,证实了农户的借贷行为不仅可以促使其收入提高,同时也可以改善农户的福利状况;Frame(2004)[16]则从技术角度出发,指出信用评分技术的应用使得中低收入地区的家庭农场等小微企业贷款可获性显著提高,并延长了银企之间的物理距离。 家庭农场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1958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