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流浪儿童救助机制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时间:2018-04-03 15:20来源:毕业论文
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对国内流浪儿童救助机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薛在兴(2005)指出社会排斥因素是导致流浪儿童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流浪儿童救助的难题就在社会对

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对国内流浪儿童救助机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薛在兴(2005)指出社会排斥因素是导致流浪儿童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流浪儿童救助的难题就在社会对流浪儿童的排斥上。 陈国华、许传新(2004)对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了类型学分析,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撑。 鞠青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中综合分析了我国目前流浪儿童救助服务现状,并提出了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到流浪儿童救助过程中的建议;王思斌(2005)提到了要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系统能力的建设,更是明确提出了要将社会工作引入到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中来。20518
研究的发展趋势
流浪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资助。社会工作者已经参与到流浪儿童保护工作中。2003年《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颁布,提倡一种人性化的救助模式,更是引入了社工这一专业化的服务救助。国内很多城市救助站都配有大量专职社工,其中郑州的社工模式发展的日渐成熟,对其他城市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建立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社会工作服务为流浪儿童的救助和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流浪的孩子们得到更完善的人道救援服务。2007年开始中国社会工作被引入了流浪儿童救助领域,并且根据相关文献可知,社工介入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的研究在2004年开始,研究时间不长。在这段时间的研究,从少到多的数量,从非专业到专业的研究内容,从粗到细。在重要性方面,刘日飞认为,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府和社会团体工作中的不足,还可以改变单一僵化的矫治和康复模式,转变为能动性的流浪儿童人本救助,以便实现根本性救助。 王思斌(2005)认为,社会工作制度是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也是亟待建立和完善的软性制度,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改善我国长期以来对流浪儿童的收容遣送工作侧重管理、救助导致的人文关怀不足的状况,也是介入流浪儿童入站之前和出站之后的最有效的方法。论文网
通过对国内学者的分析发现,主要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流浪儿童进行分析:(1)对流浪儿童救助法律制度建设;(2)流浪儿童救助的基础设施建设;(3)流浪儿童救助的人才队伍建设;(4)流浪儿童救助理念的专业化和人性化;(5)形成流浪儿童的原因分析。这些研究,无疑对于我们做好流浪儿童救助工作来说是打开了一扇窗户,是为解决流浪儿童救助的大体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继同.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个案研究[J].青年研究,2002,(1)
[2]薛在兴.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评述[J].青少年导刊,2010(2)
[3]薛在兴.社会排斥理论与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2005(10)
[4]武新,于翼,武文斐.建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基础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J].沈阳国内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5]鞠青. 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8
[7]马亚静.社会工作者对流浪儿童校助保护的介入[J].继续教育研究,2008(3)
[8]王昕.流浪儿童救助的社会工作介入——以淮安市救助站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
[9]孙莹.儿童流浪行为分析及其干预策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6)
[10]李荣志,崔效辉.论社工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中的作用[J].本土社会工作,2007(3)
[11]李志君.社会工作者在救助和保护流浪少年儿童工作中的作用[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5) 流浪儿童救助机制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1232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