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开题报告 >

“多余人”形象开题报告

时间:2020-02-23 11:38来源:毕业论文
多余人这个名称出自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多余人是一个人物系列,他们有一定教养,自命清高,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缺乏生活目的,远离人民,精神空虚,无所作为。

“多余人”这个名称出自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多余人”是一个人物系列,他们有一定教养,自命清高,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缺乏生活目的,远离人民,精神空虚,无所作为。赫尔岑说:“全靠那个时代的‘多余人’,新的一代才没有成为多余的”。因此,这篇论文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分析出现在俄国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系列“多余人”形象,找出其性格特征、发展历程、形成原因、作者写作心态以及社会意义等共性,对依旧存在的“多余人”现象做深层思考,以求“聪明的废物”不再长久的存在。45312
俄国文学中有着丰富的“多余人”形象系列。这些形象完整地记录并反映出20世纪上半叶俄国社会的剧烈动荡而引发的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和和人格分裂。这一文学形象包含着巨大的社会历史容量。而当代中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反观“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反思“多余人”的历史存在,更多的是为了不再有更多的“聪明的废物”产生。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有一系列多余人的经典形象。梁广效在《浅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一文中曾指出,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史上出现的“多余人”形象主要有:鲁迅笔下的涓生、巴金笔下的觉新、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曹禺笔下的周萍,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有着对现实环境的不满,却缺乏与之决裂斗争的勇气和毅力,所以表现出来的他们的形象只有逃避,堕落。
在我看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多余人”形象来自郁达夫的创作。在他的大多数散文和他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中都有“零余者”的影子。郁达夫的作品直抒胸臆,毫无掩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林非在《郁达夫散文集》的序言里写道:“他很多抒情和叙事性的小品,都是以生活中落魄不羁的‘零余者’身份,赤裸裸地抒写出自己在漂泊生涯中感伤和颓废的心境,像《还乡记》、《一个人在途上》、《灯蛾埋葬之夜》、《移家琐记》论文网这些篇章,都曾饱含着一股澎湃的激情,描绘出绚丽的山水风光,而关怀人世的思绪,又使他忍不住将眼光投向满目疮痍的土地,和阴冷酷烈的社会,这反过来更触发他唏嘘感叹,悲痛欲绝……”
郁达夫的作品中最能表现“零余者”心境的莫过于《沉沦》了。当我们回忆《沉沦》在新文学初期以异样的姿态横空出世时,正如郭沫若所说:“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直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可以说,这句话在现在依然适用。为什么会令某些人震惊,因为他们的逃避,他们的软弱,他们不敢表现出来的那些东西,都被人用一个同样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回过头来看郁达夫的创作心态。他为什么写出这一连串的“零余者”的心境?因为他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羸弱,看到了急切变革的需要,他看到了社会上的这样一群人的存在。结合自己漂泊在异乡的经历,他把这样一系列形象露骨的写出来,让人们看,让人们审视。我们依旧记得,在《沉沦》结尾,主人公呼喊道:“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其实就是作者创作“零余者”时的心态。可以说作者是用着坚强的抗争的心态写出了逃避的软弱的的“多余人”。郁达夫本人的气质、经历及其部分创作对于“多余人”这一形象具有巨大的表现力、 “多余人”形象开题报告:http://www.youerw.com/kaiti/lunwen_4668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