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经济人”假设的合理内核【5449字】

时间:2023-05-10 22:50来源:毕业论文
经济人”假设的合理内核【5449字】

内容摘要:尽管经济人“假设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但其基本内核仍然是合理的。只要克服这个概念的某些缺陷,并对其做出必要的补充,就可供中国经济学借鉴。

<

内容摘要:尽管经济人“假设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但其基本内核仍然是合理的。只要克服这个概念的某些缺陷,并对其做出必要的补充,就可供中国经济学借鉴。

关键字:经济人;合理内核;借鉴

Abstract:Thoughtheassumptionofeconomicmancri论文网ticizedbydifferentschools,it’sbasiccoreisstillreasonable。Ifwecanovercometheassumption’ssomelimitationsandmakeitperfect,itwillbeusedforreferenceforChineseeconomics。

Keywords:Economicman;thereasonedcore;useforreference

经济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尽管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种种批评,但其基本内核仍然是合理的,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经济人“假设的演变和发展

经济人“概念并不是近代才提出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一些思想家就明确指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孔子指出,人具有追求富贵。逃避贫贱的心理倾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1荀况对人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有关人性的一些基本命题:(1)人性是先天生就的: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2)人性是人所共有的:凡人之性者,尧。舜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与小人,其性一也。“(3)人的本性是恶的: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2墨子。商鞅。韩非也认为,追求名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管子对经济人“的论述更为全面:人的本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3可见,管子已把追求经济利益视为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对人性的论述,是经济人“概念的雏形。但奴隶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社会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是简单明了的,没有产生经济学的社会基础。因此,这种经济人“概念不可能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

孟德维尔是近代较早提出经济人“概念的作家。他在蜜蜂寓言,或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每个人自由地进行利己的活动,会自然而然地促进全社会的繁荣,而且其效果要比以非利己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大得多。他指出:在蜜蜂的社会里,如果(被认为的)劣行和奢侈风行,那么这个社会就繁荣昌盛;如果代之以(被认为的)道德和简朴,那么这个社会就冷落衰退。他还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社会动物,不是友情,不是善性,不是恻隐之心,不是装模作样的殷情厚意,而是他那最卑鄙和最可恶的本性,这本性是使他能够适合于这个最大的。世俗地说也就是最幸福和最繁荣的社会的最必要的条件。

但蜜蜂寓言毕竟不是一本严格的经济学著作。最初把经济人“假设引入经济学,并使之成为经济学的出发点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明确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他指出: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需要同胞的协助,想要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如果他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作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多了。不论是谁,如果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要这样提议。请给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得到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4但是,按自利原则行事,并不能保证人们不去做有悖于常理的事情。为了使经济学有别于精神分析学或精神病理学,还必须假定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理性行为。在斯密的时代,理性作为一种不言自明的假定隐含在所有经济行为的描述中。经济人“的每一种行动,不是出于任意的想象或盲目的冲动,而是以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的,或者说,是可以从利害得失的比较中推导出来的行动。在斯密那里,理性表现为对得失和盈亏的正确计算。5在斯密看来,自利原则不仅是个人经济行为的原始动因,而且是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时,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地增进全社会的利益。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每个人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是,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自然会或不如说必然会引导他将资源运用于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因此,埃奇沃思把人的行为受自身利益的驱使称为经济学的第一原理“。

西尼尔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区分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经济学的基础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一般的理论前提,这些理论前提是公认的公理,用不着加以证明。从这些前提可以推演出各种经济学理论。他把这些理论前提归纳为四个:(1)每个人都企图用尽可能少的牺牲求取最大限度的财富。(2)人口的增长有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趋势。(3)劳动者借助于机器进行劳动,能够生产出剩余的纯产品。(4)农业受报酬递减规律的限制。6其中的第一个前提,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经济人“概念。

约翰•穆勒发挥了西尼尔第一个理论前提所包含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经济人“的术语,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和内涵做了详细的论述。他于1944年出版了经济学上若干未解决的问题的经济学论文集。在该书中,他把经济人“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联系起来。他指出,政治经济学并不是论述社会中人类的一切行为,它所关注的人仅仅是作为一个人,他占有财富的愿望,而且他赋有达到这种目的的能力,它将其他每一种人类情欲或动机完全抽象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取得和消耗财富,这并不是说人类生活真正是这样组成的,而是因为这是科学要前进而必须采取的方式。政治经济学探索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其他欲望的阻碍,这种欲望所产生的行为是什么。因此,穆勒经济人“概念的内涵,是从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中抽象出来的经济动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财富最大化的动机,这种动机要受有限的收入和对闲暇的喜爱的制约。穆勒所说的经济人“,就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的人。

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GM“,使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经济人“概念也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边际学派把注意力从对经济世界的一般描述转向市场本身更复杂的模型。它强调个人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对希望与欲望的满足。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对效用的计算支配着个人的理性选择,并引起价格调整过程。这个调整过程是走向均衡的理想条件。在均衡状态下,所有资源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以便更好满足需求。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对此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他从家户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出发,得出家户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函数和对各种要素的供给函数,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出发,得出厂商对各种产品的供给函数和对各种要素的需求函数,并把各种商品(产品和要素)的供给和需求都看作所有商品价格的函数。以此为基础,瓦尔拉斯对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和效率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至此,经济人“的概念始终与经济行为的动机联系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进入经济学。这种实证主义认为,无需关心经济人“的心理假定是否正确,只要他的行为与预测的结果相一致就可以了。受这种哲学观的影响,经济人“的概念日益具有行为主义的色彩,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偏好的可传递性公理。其含义是:如果你认为A优于B,B优于C,那么你一定认为A优于C。可传递性公理使经济学家可以使用数学方法来描述和分析个人行为。20世纪50年代,经济人“理性行为由莫里斯•阿莱斯提出了更明确的定义,并为西方经济学家所普遍接受。他指出,按照科学的逻辑,如果一个人被看成理性的,那么:(1)他追求的目标是相互一致的;(3)他使用的手段与他追求的目标相适应。所谓目标的相互一致,其含义和偏好的可传递性相同,即一个人不能认为A优于B,B优于C,而又认为C优于A。手段与目标相一致是指,手段正好是达到目标所必要的条件,即不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当个人行为出现上述两种不一致时,这种行为就视为非理性的。但主流经济学假定,在市场上活动的各交易当事人,其行为都符合理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阿罗和德布鲁运用数学上的不动点定理,对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进行了严格的论证。之后,一般均衡理论获得了许多发展,但这种发展大多是枝节性的。

二。经济人“假设招致的批评

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就有人对经济人“概念提出过零星的批评,约翰•穆勒则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证了这一概念的正当性。美国经济学家凯里直接对穆勒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指责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提供给我们考虑的是一种纯粹的野兽,这种政治_经济人“亵渎了大写的人“。他们的理论只讨论人的最低本能,而把人的最高尚利益看作是纯粹干扰其理论体系的东西。

德国历史学派对经济人“概念的批评同样是强烈的。克尼斯认为,经济人“观念实际上是说人总是受纯粹自私动机的驱使,这就是否认有任何良好动机的存在,就等于把人看作具有许多在作用上互不相关的心理活动中心的生物。希尔德布兰德则指出,以孤立的个人经济动机作为分析的基础,就是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了一部单纯的利己主义的自然历史。抽象的经济人“并没有反映人的全貌。实际上,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是文明的婴儿和历史的产物。人的需要。人的人生观。人和物质对象的关系以及他和他人的关系,都不会相同的。地理影响着他们,历史改变着他们,而教育的进步可能完全改造他们。“7布伦坦诺也批评说,斯密的经济人“是经济的利己主义者,是惟利是图的抽象的人“。

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_制度学派对经济人“概念也持批评态度。凡勃伦认为,新古典主义的完全竞争体系,连同其洁白无暇的经济人“,当然是科学想象的功绩,但不是对事实的有力表现。它是科学推理的一种权宜之计,而且只能用到一些抽象原理和基本的科学法则上,而这些原理和法则仅存在于抽象领域内。可是,一旦这样做了,这些原本不是实际上的东西却被理解为真实的而被接受,成为研究思想习惯的一种有效成份,形成关于事实的知识。新古典理论不仅不能有效地解释现代社会,反而有害于人们对社会真象的探讨。新古典经济学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那种非历史的。简化的经济人“人性观。这种经济人“以享乐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把人视为纯粹的一束欲望“,是完全错误的。他不同意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总是很小心地使每一美元花费带来的效用相等的观点,认为从生活进程“的角度看,新古典经济学原理对决定福利水平并没有真正的作用。因为消费者对商品的当前享受,更多地取决于其他人的消费方式。习惯。炫耀的需要和明显消费,而不是取决于理性计算。他还提出社会人“的概念,以取代新古典主义的经济人“。8

西蒙对经济人“假设的批评,主要针对其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他认为,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价值考虑统一到单一的综合性效用函数当中。了解所有备选方案及其实施后果实际上是办不到的。所以,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所寻求的并非最优解,而是满意解。西蒙特别强调人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个人无法准确无误地接受。储存。检索。传递和处理信息。因此,他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我们可以把那类考虑到活动者信息处理能力限度的理论称为有限理性论。“9在他看来,有限理性“比完全理性“更接近于现实。

X效率学派不同意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具有完全理性的观点。莱宾斯坦指出,个人具有两种不同的人格倾向。一方面,个人希望像他们所应该的那样行动,即坚持标准,使用严格的“决策程序,进行精确的计算,努力追求最大化。这种人格倾向称为超我功能“。另一方面,个人又希望像他们所喜欢的那样行动,即本能地不受约束,使用松散的“决策程序,不注意细节,不用心追求最大化。这种人格倾向称为本我功能“。由超我功能“决定的受约束和由本我功能“决定的不受约束,是个人人格特征的两个极端点“,这两个极端点之间存在一系列中间状态。新古典理论那种完全关心约束的理性经济人“,只是一个极端的特例,是某些人在某些时候可能采取的特殊决策程序。一般人通常采取的决策方式则介于两个极端点之间,这种人被称为有选择理性的人“。因此,完全理性的决策是一种特例,通常,决策只是有选择的理性。“10

新制度经济学也对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批评。威廉姆森接受了西蒙的有限理性“说,认为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常常会导致机会主义,即经济中的人不但自利,而且为了利己不惜去损人。他会借助于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利益,会随机应变,投机取巧,有目的。有策略地利用信息,按个人目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扭曲,并违背对未来的承诺。因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一些人可能利用信息优势向对方说谎和欺骗,或利用某些有利的谈判地位背信弃义,要挟对方,以谋取私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间都会按机会主义方式行事,但总有一些人在有的时候会采取这种行为方式。问题在于,人们事先很难知道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按什么方式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在交易双方以前没有交往或交往很少的情况下,尤其如此。诺斯则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意识形态是决定个人观念转化为行为的道德和伦理的信仰体系,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加经济,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强有力的约束作用。他承认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假设,但认为特定的意识形态对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具有淡化“作用。人类的利他行为和克服了搭便车“动机的大集团行动,就源于意识形态的作用。

[1][2]下一页

经济人”假设的合理内核【5449字】:http://www.youerw.com/jingji/lunwen_16604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