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教育对策(3)

时间:2023-12-12 22:00来源:毕业论文
根据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以下两种: 2。1 身体侵犯 即利用自己的身体或者工具对其他幼儿进行攻击,在学前期的主要表现包括

根据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以下两种:

2。1  身体侵犯

即利用自己的身体或者工具对其他幼儿进行攻击,在学前期的主要表现包括用手指戳人、拧人、扭人,挤压他人,对他人推搡,故意踢人、踩人、撞人、咬人、打人、抓人,抢夺、损坏他人物品,强行占有他人的位置空间等。 [2]这种攻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在区域游戏中得到自己喜欢的位置或者得到自己特别喜爱的玩具。身体侵犯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表现:模仿性攻击,是指电视上和电脑上的很多人物通常都为幼儿模仿学习的对象或者幼儿会照着电视上或者电脑上的暴力行为对其他幼儿进行攻击,是幼儿学习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习惯性攻击,是指幼儿多次重复的进行某一攻击行为,而这种攻击行为在事后并没有得到矫正,由此养成了攻击其他幼儿的习惯。[3]

2。2  言语攻击

即通过嘲笑、讥讽、造谣、辱骂他人等方式对其他幼儿进行攻击,这种言语攻击没有身体攻击来得明显,教师很难发现,但是却很容易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长期下来,受攻击的幼儿就会在同伴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无法得到平等的对待,被排斥,被忽视,没有办法在群体中立足,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3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先天因素的一部分影响,但是更多的还是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3。1  生理因素文献综述

心理学研究证明: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遗传因素大约占了50%。[4]所谓的遗传因素,并不是父母把踢人、骂人这些特别具体的行为传授给了幼儿,而是把一些特别容易活跃的神经类型遗传给了幼儿,比如情绪易激动、易兴奋、反应快等特征。遗传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攻击性行为并非都是遗传因素决定的。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父母遗传给了幼儿一些先天性的倾向,这些倾向遇到了后天环境,经过后天环境的刺激和强化,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

父母遗传给幼儿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还会产生不同的气质类型。儿童期气质类型有难养型、易养型、启动缓慢型。研究表明,那些“难养型”的幼儿在学前期的时候就表现出较强的焦虑不安和敌对性,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此外,研究也证明:雄性激素水平影响着攻击性行为倾向。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攻击性较强的幼儿中,男孩明显要多于女孩。不仅仅人类如此,在对动物的研究中,同样也发现雄性攻击性水平高于雌性。遗传、气质、雄性激素水平都是影响幼儿攻击性水平的生理因素,但是生理因素只是影响因素中的次要部分。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教育对策(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9953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