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本然冲突与可能性纾解【4880字】

时间:2023-04-22 22:51来源:毕业论文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本然冲突与可能性纾解【4880字】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本然冲突与可能性纾解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A-004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本然冲突与可能性纾解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A-0044-04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内的基本问题和重要问题之一。说它基本,是因为此问题涉及教育科学研究自身的定位和合法性;论文网说它重要,是因为此问题关系到教育实践的优化与变革。不仅如此,现实中的教育理论专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之间经常存有误解乃至彼此抱怨。教育理论专家感叹中小学教师缺乏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研究意识和能力,中小学教师抱怨教育专家研究得出的理论空疏无用。这种缺乏默契甚至相互诋毁抱怨的事实更加凸显出问题研究的必要性。研究此问题,不仅有利于双方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化解矛盾,也有利于双方开展深度合作,更好地从事各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本然冲突

从发生学角度追根溯源,教育实践活动先于教育理论的产生,教育理论总是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凝练而来。教育实践活动是蕴含。催生。修正。更新教育理论的母体和土壤,教育理论通过及时归纳。总结。反思教育实践活动,并通过一定的逻辑和科学思维的加工从而建构出普适性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是一种鲜活的。丰富的。人与人相互交流对话。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发展进步的活动,而教育理论相对来说则是一种静态化。系统化。逻辑化。符号化。表征教育教学规律。原理。原则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

植根于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并不止步于知识体系的固化形态,它会重新回到教育实践母体中去,作为某一时代某一地域的人们继续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参考和指针,并接受教育实践活动的验证。批判乃至重构。由此,这种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螺旋式往复运动不仅构筑出绵延不绝的教育实践史,同时也生发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史和教育理论史。

然而,这种对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过程性陈述并不预示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实然的和谐共振状态,相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和谐与共的外表之下暗含着两者之间固有的冲突与隔阂。这些冲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理论的理想性与教育实践的务实性

从教育实践中孕育出的教育理论并非是简单直接。原封不动。机械式地对教育实践活动作镜式反映,而是加入了实践主体自身对教育活动的理解。理想。价值观。意志等各种人性化。个性化。主观化因素。这就是说,教育理论虽然是教育实践主体对客观教育实践的表象和意识的构造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这种意识并不是对教育事实的简单复制和机械式反映,而是在将教育实践主体的主观烙印深深印刻于教育理论的内核中。教育学在本质上是一类以价值建构和意义阐释为目的的价值科学,……在教育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价值,体现着价值,追求着价值。“[1]

教育理论与其说是对于教育实践客观。理性的适应和表征,不如说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动建构。教育理论不仅仅是对教育实践事实的客观反映与写照,同时也是对其进行的主动建构与超越。客观与主观。事实与价值。适应与超越是教育理论的双重属性。教育理论不仅记录了实践主体对实践活动的描述。解释。反思或批判,同时也将实践主体对于理想形式的教育之设想和价值观投射于其中,反映出实践主体对于理想教育的探索和追求。

这种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教育理论当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践,但却不足以充分指导教育实践。这是因为教育理论更多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形态,而现实的教育实践却在实施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理论追求好的教育,追求理想的教育理念,探索好的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而现实的教育实践需要的却是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策略。手段与方法。现实的教育在社会传统与现实生活的压迫和催逼下需要扎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升学率达标率,提升学校品牌和美誉度。教育理论更多的是思考追求好的教育教学如何可能,教育实践更多的是追求有效教学如何展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各自的目标和旨趣构成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本然冲突和张力。

2。教育理论的宏观性与教育实践的复杂性

教育理论除了具有理想化的层面,也具有客观化的层面,这种客观性反映在教育理论对于教育教学规律。原理。原则的发现和揭示中。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拥有自身的活动规律。人类在长期反复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的观察。体验。反思。总结。提炼等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逐渐摸索。认识并发现教育实践中潜藏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因果联系和必然性,这些因果联系和必然性最终构筑成由教育教学规律。原理。原则支撑的理论大厦。例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教育需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等。这些教育规律。原理。原则揭示了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必然性联系,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是每一位教育实践活动主体必须认识。了解并遵循的基本活动法则。

虽然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活动中的规律性存在和必然联系,然而这些理论只具有宏观指导作用,并不能告诉教育实践者在面临实际教育情境时究竟应该怎么做。教育理论只是提供了教育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却没有告诉实践者具体应该怎么做的操作性知识。教育儿童既不是一个简单的经验性观察和描述儿童做什么和能不能做什么的归纳过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按照总的规范和原则来确定儿童应当学习什么的演绎过程。“[2]

实际上,教育理论仅仅是理论而已,不能也不可能提供具体的操作技术。这是因为教育实践的时空。人事环境都是变化不定的,尤其是处在教育情境中的儿童,其个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性格。生活背景都是不同的。独特的,教育理论不可能给出适合每一个儿童的具体教育处方,以同一种教育模式去形塑不同的儿童。教育理论具有宏观指导性,但也仅仅止于宏观指导,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实际情境,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操作性法则。人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如此,教育理论的宏观指导性和教育实践的复杂性构成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本然冲突和张力。3。教育理论的自洽性和教育实践的实效性

教育理论虽然生发于教育实践,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些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教育理论需要经由科学方法和逻辑思维进行检视。修整和再加工,保留其中的本质和精华,剔除出一些不必要的细枝末节和一些不连贯的。前后矛盾的部分,从而使得教育理论更加科学,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成为一整套由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经过逻辑关系和事实关系整合而成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知识系统。观念系统(即理论)淘汰一切趋向于干扰和打乱它的东西。它会调动一些免疫机制,来抑制或摧毁任何危及自己完整性的材料或观念。“[3]

教育理论的自洽性是必要的,这种对理论自身进行科学思维加工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理论进行再思考的过程,它不仅能够对原先理论进行调整修补,更重要的是它能对原有理论进行反思,审视其研究方向与方法,并对之进行修正。理论的自洽性过程其功能一方面在于修饰,使理论更加严密和清晰,一方面在于修正,通过对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反思,使理论得以自我净化。自我优化。近年来兴起的元教育学研究就是教育理论自洽性的明证。

理论的自洽性对于教育实践者来说是陌生的,教育实践者并不关注理论严密。清晰与否,教育实践者关注理论是否足以指导日常教育实践,能否提升教学效率,能否提高学生成绩。凡是能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的理论就是好理论。教育实践者内心信奉的法则是理论的实用和有效,至于理论是否系统。是否具有逻辑严密性都无关紧要。他们认为,理论的逻辑性。系统性是教育理论专家的事务,实践者的任务只需要利用专家提供的那些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提高可见的分数。升学率就行。教育实践者更多的将自身定位在教育策略。教育技术的应用者和实施者的角色上。教育理论越是系统。越是具有逻辑自洽性,越是高大上“,往往越是显得曲高和寡,远离于教育实践生活,难于实施运用,难以引起实践者的兴趣。由是观之,教育理论的自洽性与教育实践的实用性也制造出理论与实践之间本然的冲突和张力。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可能性纾解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并非如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般和谐统一。传统观点倾向于认为理论出自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教育理论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拥有自身独特的运行机制和行动逻辑。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天然的冲突,冲突的产生既有习惯性因素的作用使然,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冲突的本然存在,并不表示冲突不需要纾解。由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冲突不是根本上的冲突,而是非根本性冲突,两者之间并非不可调和,因此两者之间具备视域融合“的可能性。根据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三种冲突样态,两者之间纾解的路径在于:

1。理想性和务实性冲突的化解需要双方相互理解。深度合作

教育理论的理想性在于寻求好教育的理念和形式,教育实践的务实性在于寻求更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思考好教育的理念和形式,能够深化人们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提高人们的教育视野,批判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在现行体制和教育传统的催逼下,寻求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教育实践者提高教学效率,做到家长满意,社会放心。因此,我们既不能因理想性的教育理论不能有效指导实践而嘲讽教育理论的虚幻。无力和不切实际,也不能因教育实践过于追求学生成绩和教学效率而一味批判教育实践功利化。

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需要相互理解包容,加深对对方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之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与此同时,双方还需要开展深度合作,努力构建S-U合作共同体。因为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是植根于丰富的教育实践中,理论工作者只有关照实践,走入实践当中,亲自观察教育实践,与实践者进行对话沟通,才能更好地掌握实践动态,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有力的指导。同时,教育实践者通过主动与教育理论专家交流并结合教育反思,才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教育实践状态,提升自己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宏观性和复杂性冲突的化解需要教育实践者习得教育智慧

宏观性的教育理论包括教育规律。教育原理和教育原则,它是对教育必然性的认识,对于提高实践者的理论认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教育理论如同教育大海上的灯塔,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坐标。但是这些宏观性的教育理论只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面对教育实践中复杂。微观的种种教育情境时,教育实践者需要在这些原则规律的指引下学会灵活恰当地运用,提高对教育情境和问题的理解和敏感度,善于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努力习得发现和解决教育问题的智慧。

教育智慧并不是一种无法实现。高不可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秘密,实质上教育智慧是指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现了教育问题,并做出了及时。恰当。合理的教育行动而已。就是说,教育实践者保有敏锐的教育敏感性,及时察觉出需要教育者介入的教育情境,实施了恰当的教育行为,促进了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3。自洽性和实效性冲突的化解需要研究者聚焦问题式研究

自洽性的教育理论为理论研究自身所必须,是不可避免的,它有利于理论的科学化和体系化。但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在体系化领域深耕细作的同时,要学会适时地关照教育实践,因为实践出真知,丰富的实践是教育理论的诞生地。因此,教育研究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埋首于故纸堆中皓首穷经,满足于小我“的闲适和安稳。

在当下教育面临积极转型的时段,在教育问题泛滥。教育活动还远未达到理想状态的当前,尤其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者关怀教育实践,走入教育实践,聚焦教育实践,对实践中出现的实际教育问题进行富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指导和建议。教育研究需要更多一些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证研究,更少一些饶舌似的空疏无用。浮夸式的无病呻吟。脱离实践的书斋式研究。聚焦于问题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的应然取向。扎根于教育实践。验证于教育实践。运用于教育实践的问题式研究模式是摆脱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本然性冲突和实然性脱节的根本手段。到中小学去做研究“以前是。现在是。未来同样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本然冲突与可能性纾解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本然冲突与可能性纾解【4880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160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