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1627字】

时间:2023-02-12 09:57来源:毕业论文
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1627字】

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36-01

一。当前


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36-01

一。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方面

1。招生院校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于新型学科。与一些成熟学科相比,文论文网管专业起步晚。目前全国已经有7O多家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仍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2。招考制度混乱。在招考方式上存在普通招考和艺术招考两种。同样的专业,招收的学生分数悬殊,学生素质也良莠不齐。在录取方式方面一些学校仅仅采取笔试方式,难以考察考生对不同艺术的鉴赏批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个别高校以此为敛财专业。钟山在高考天问中也指出教育产业化的学校根本不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只顾着招人收钱,什么赚钱就开什么课程。这样的教育下出来的学生,还指望他们能做出多大的研究成果?简直是误人子弟!

(二)培养方面

1。学科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庞杂。因为泛文化领域的特点使整个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显得泛而空,学生的具体培养要求不清晰。很多大学在设置文化产业专业时追求广泛。而实际的结果则是顾此失彼甚至既不懂文化又不懂管理。

2。专业课程庞大,专业教材滞后。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还没有权威的。被广泛认可的教材。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传统。大部分学校通过临时集结历史学。文学。管理学学科的老师进行授课,这些老师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但遇到复杂的案例分析只能蜻蜓点水,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

(三)就业前景

1。艺考热但就业不热,国家热但企业不热。大部分文管学生毕业后改行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虽然国家发展文化的口号喊得比较响亮但是很多文化企业干脆就不知道这个专业,感觉上文化产业在国家层面上挺热,但是在企业这里似乎还没热起来。

2。考研院校少。考公务员专业受限。由于研究生招考院校少而且多数学校要求考高数导致本专业的学生多数选择跨专业考研。针对文管专业开设的公务员。选调生等岗位更是少之又少。文管学生只有报考哪些没有专业限制的岗位。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1。改革招考制度,提高录取门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候选人才的素质要求高。国家应统一采用普通类的招考方式并允许各学校自主安排复试。取消艺术类招考方式意味着提升了该学科的战略高度,使得那些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2。明确培养方向,凸显专业特色。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与现状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搞成千篇一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允许在培养方向上各院校有自己的特点和探索,允许学校根据本地的实际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培养方向,但不管专业方向是什么,它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经营与管理能力。

3。以文化学科为基础,以经营管理为主导,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无论是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还是专业选修课,都要以文化课程为理论基础,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以是否有利于培养经营管理能力为标准确定核心课程。一方面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基础,掌握管理学方面基本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能力。

4。加强师资建设。开展实践教学。鉴于文管专业的教师多数来自文学。艺术。历史等非经济管理专业,所以有必要通过多种方式让教师进修。同时学校应大力引进专业人才。专业课程应更多的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突出专业调研。文化企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将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紧密联系。

5。鼓励学生考研或出国继续学习。文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修养具备相应组织管理及营销策划等实际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短暂的四年难以培养出这种既懂文学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需要鼓励学生通过考研或者出国继续学习,完善知识理论体系。

三。总结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选择空间大,专业设置分类很细,适合不同条件不同追求的同学报考选择。但文化产业管理类的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切实采取措施,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推动专业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

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1627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722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