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高校创业教育對學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4232字】

时间:2023-02-06 10:27来源:毕业论文
高校创业教育對學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4232字】

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Abstract:Thisstudy,basedontheTheoryofPlannedBeh


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Abstract:Thisstudy,basedon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ur(TPB),designsatwo-stagequestionnaireschemetoassessestheimpactofentrep论文网reneurshipeducationprogramsonentrepreneurialintentionsof202studentsfollowingentrepreneurshipcoursesatthreeuniversitiesinXian。Resultindicatedthat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programssignificantlyinfluenceperceivedbehavioralcontrolandsubjectivenorms。However,nosupportwasfoundfortheeffectsof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programsonattitudestowardentrepreneurshipandintention。ThisresultsuggeststhattheTPBcouldbeconsideredtoprovideaconciseandusefulframeworktoanalyzehow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programsmightinfluencestudentsentrepreneurialintentions,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shouldbestrengthenedtocultivatecollegestudentsperceivedbehavioralcontrol。

Keywords: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entrepreneurialintention;TheoryofPlannedBehaviour;college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176-04

0引言

创业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重要的经济与社会话题,同时在学术界也是一个受到普遍重视的研究课题。创业的重要意义――促进经济增长。引领创新。增加就业――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可(Shane Venkataraman,2000)。大部分的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个体的创业能力和意愿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加以影响,即教育可以用来培育和促进创业(Gatewood,2002;Mitra Matlay,2004;Kuratko,2005;Harris

Gibson,2008)。上述研究结果为政府。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计划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Finkle Deeds,2001;Kurakto,2005;Matlay,2005)。

与其他国家开始重视创业活动同步,也高度重视创业及与创业相关的活动,尤其是高校层面。国务院办公厅要求从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使得高校创业教育的迫切性增强,也使确定创业教育是否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研究愈发重要,这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1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在社会科学文献中,意愿常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预测个体计划行为的指示器,尤其是当某种行为较为罕见。很难观察或存在无法预测的时滞时。创业即是符合上述特征的一类典型个体计划行为。大量文献证实创业意愿在个体实施创业行为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Linan Chen,2009)。因此,在过去几十年中,创业意愿相关的研究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在诸多研究中,计划行为理论(TPB)模型受到广泛关注,计划行为理论在预测创业意愿方面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创业研究领域的广泛证实(Kolvereid,1996;Krueger,2000;Autio,2001;Engle,2010)。该理论认为体意愿支配个体行为,而个体意愿又主要由以下三个关键性因素决定:I态度(attitudestowardthebehavior),指个人对行为所抱有的积极或消极评价,亦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II主观规范(subjectnorms),指影响个体决策的外界因素,包括个人感知到的来自家人。朋友。老师。同事等重要参照个人或群体对行为的期望;III感知行为控制(perceivedbehavioralcontrol)即个体感知到的执行某种行为的控制能力。该理论预测积极的创业态度和主观规范,结合高感知的行为控制,则个体实施特定行为的意愿也愈强烈。

国内外许多有关创业研究的文献已广泛应用计划行为理论来研究大学生的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Kolvereid,1996;Krueger,2000;Autio,2001;Kennedy,2010;李永强,2008)。这些研究进一步证实了Ajzen(1991)的研究结论,也即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非常重要,但它们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等)并不一样,同时这三个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大小亦不相同。根据上述论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创业态度。与创业有关的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

为了评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本文的研究沿袭Fayolle(2006)和Souitaris(2007)的研究方法将创业教育活动作为一个外生变量纳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来探讨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创业教育通常被认为是促进创新的一种重要策略,虽然它的重要性已被大量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所肯定,然而学术界目前对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更深层的了解和探究并不全面,两者之间的关系仍然不明确,某种意义上,创业教育活动对受教育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创业教育与态度--意愿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2:与接受创业教育之前相比,接受创业教育后大学生将有更积极的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更高的感知行为控制,同时,他们的创业意愿也比受教育前更加强烈。

假设3:接受创业教育后,对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有明显改善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创业意愿同样也有明显提高。

2研究方法

2。1方案设计与样本

为了分析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大学生创业意愿所发生的变化,本文设计了一个两阶段的研究方案来实现上述目标。也即随机选取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打算接受一定期限。一定创业课程教育的大学生,然后针对选取的大学生分别在学期初(T1)和学期末(T2)进行两次问卷调查,最后利用统计方法来量化分析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创业意愿所发生的变化。

虽然国内很多高校都已开设了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但因各高校重视程度。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参与积极性存在的差异,使得很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在教授的范围。开设的时间。课目的设置存在很大不同,考虑本研究的目的,本文界定所调研的高校应符合以下特征:创业教育课程的教授应该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课程的时间应该是以学期来衡量,科目的设置应当包括创业学和管理学的核心课程:如创业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商业计划书撰写。经济法。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等。从上述条件出发,经过仔细全面的考察,本研究选取西安地区符合上述特征的三所高校作为此次调查问卷的目标高校,一所985综合类高校。一所211理工科高校。一所省属二本综合类高校,问卷调查的时间分别为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初(T1)和学期末(T2)。每所高校分别发放100份问卷,共计300份。学期初回收问卷272份,学期末回收问卷231份,经统计,共计有202位大学生同时参与了两次的问卷调查,占全部调查对象的比重为67。33百分号,此202份问卷也是本研究最终获取的有效样本。表1为样本分布情况的描述,在样本分布上,由于三所高校实际上总体偏工科,男性比例一般均多于女性,工科专业的学生占样本量的近50百分号,而高校学生年龄基本分布在19-23岁之间,因此我们认为本次调查样本在人口统计特征分布上是合理的。

2。2测量题项

本研究中所有变量均采取7分制Likert量表进行测量(1为非常不同意,7为非常同意)。变量包括: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以及创业意愿。以上四个变量的测量题项均来自于对有关计划行为理论(TPB)及创业意愿相关文献的研读与选择,相关测量题项及其出处如表2所示,表2中同时也显示了四个变量在两个阶段的因子载荷和信度。

3实证分析与结果

本文采用EXCEL2010进行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运用SPSS18。0软件对调查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回归和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对每一个变量在两个阶段的测量题项分别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并进行正交旋转,各题项在相应变量上的因子载荷如表2所示,大多数题项在相应变量上的载荷均大于0。7,仅有少数变量载荷小于0。7,说明各变量的结构效度良好。此外,四个变量的信度如表2所示,所有变量信度均位于0。8左右。Alpha系数反映数据的内部一致性,而因子载荷反映了各变量的内部结构,各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水平是较为理想的,可以用来测量相应概念。由此获得各变量及其观测指标。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来验证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之间的关系(假设1),结果如表3所示,实证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前(T1)后(T2),其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及感知行为控制均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假设1得到验证,同时也可看出,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的作用最大。此结果也证实了计划行为理论(TPB)的正确性(T1时刻:R2=0。810,p<0。01;T2时刻:R2=0。868,p<0。05)。

为了评估创业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的影响(假设2),本文对两阶段的变量进行了配对t检验,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实证结果显示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大学生的感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有显著的积极性的改善,假设2得到部分验证。结果也显示虽然接受创业教育后,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态度有所提高(相关变量T1-T2的均值为负),但其显著性检验并未通过。

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来验证假设3,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与本文的假设一致,接受创业教育后,对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有明显改善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创业意愿同样也有明显提高。因此,假设3得到验证。

4讨论与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相关学者先前的发现,也即创业意愿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应用计划行为理论(TPB)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预测和理解创业行为。同时,研究结论也进一步证实了创业教育活动主要会对感知行为控制(Peterman Kennedy,2003)和主观规范的产生影响(Souitaris,2007),与我们的期待相反,创业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并没有明显作用,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之前就持较积极的创业态度和强烈的创业意愿(通常积极参加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学习的大学生基本上就属于对创业教育课程感兴趣或有志于毕业后创业的一个群体),因此,对其而言,改变自己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的空间并不大。由上述研究结论出发,本文的研究结论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带来如下几点启示和建议:①计划行为理论(TPB)能够帮助政府和高校来评估创业教育计划的实施效果以更好的完善现有创业教育政策和更好的实施现有创业教育计划;②高校创业教育计划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作用是确定的,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创业教育计划以促进国内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繁荣发展,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关注全面性,授课的方式应多样化,授课期间应当具有延续性;③一方面,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大,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感知行为控制力有显著提升作用,这意味着高校创业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感知行为控制力的培养,如引进沙盘模拟。创业大赛等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来树立学生的成就感,体会成功的经验,也可以通过塑造和宣传典型形象“来刺激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等。

5意义和局限性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制定。实施和评价创业教育项目来提高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观察和启示。也即高校完善的创业教育计划可以非常有效的对大学生与创业有关的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产生正面的影响,各个高校可以通过创业教育计划来培养和形成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及与此相关的主观规范。

但本文的研究也存在若干不足,未来更进一步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首先,本研究中并没有控制变量,因此,无法确定创业教育计划对学生创业意愿更准确的影响,虽然我们可以认为接受创业教育前后的显著差异是参加创业教育计划的结果(因为各个高校的创业教育内容都是不同的,如课程的设置不一样),但通过添加控制变量也许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发现;其次,本文的研究仅仅依赖抽样个体的自我报告,未来更深的研究应该包含除自我报告以外的其他变量来评价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后,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意愿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关系的研究文献相比创业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与创业意愿之间关系的研究情况而言比较少。因此,从创业态度到创业意愿再到创业行为这样的纵向的研究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如可以关注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以及创业意愿变化随后对创业行为的影响。

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高校创业教育對學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4232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396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