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区域性特色构建研究【4317字】

时间:2023-02-06 10:26来源:毕业论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区域性特色构建研究【4317字】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区域性特色构建研究

一。中外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概况

从世界大学的总体发展现状看,公共艺术教育在西方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区域性特色构建研究

一。中外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概况

从世界大学的总体发展现状看,公共艺术教育在西方很多大学已经十分完善,具体实施形式有如下几种:开设艺术课程。组建艺术社团。举办艺术节。设立艺术博物馆等。例如美国麻省理工(简称MIT,即Massach论文网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自20世纪40年代起,正规的艺术课程纳入学科体系已有60多年的历史,开设有视觉艺术导论。艺术史。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西方音乐。和声与对位。爵士乐等15门课程。英国牛津大学的业余艺术社团多达一百多个,涉及各种艺术类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哈佛大学设有3所艺术博物馆,是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1]。

中国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始于清末民初,改革开放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堂,新成立的大学堂参照西方,开始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如北京同文馆。两江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等,设立图画手工科“。民国时期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有了更进一步发展,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最具特色。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倡美育,他在全校亲自开设美学课程,并积极支持设立画法研究会和音乐研究会等公共艺术社团[2]。清华大学常年开设昆曲与绘画“课程,根据1926―1937年国立清华大学时期,全校开设课程门次数的统计,1929―1930学年度,1930―1931学年度,全年开设昆曲及绘画“课程3门;1931―1932学年度,1932―1933学年度,全年开设昆曲及绘画“课程2门次;1935―1936学年度下半年开设昆曲及绘画“3门[3]。改革开放后,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真正得以蓬勃发展。1978年清华大学最早设立公共艺术教研室,成为文革“以后最早面向所有学生开设艺术课程的学校。此后随着教育部一系列指令性文件的相继出台(详见下表),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尤其是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了公共艺术课程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全国高校得以全面开展。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办得十分有特色。有实效。以开设艺术课程为主,并积极成立艺术社团,定期或不定期通过艺术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艺术节更是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亮点[5]。部分国家重点大学,其公共艺术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好。如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开设40门课程,覆盖了音乐。美术(视觉艺术)。舞蹈和戏剧四大类,每一类课程又兼顾了基础知识与名作赏析。艺术实践与表演。艺术美学三个层面,要求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选修13个学分的人文科学与文化艺术类课程才能毕业[6]。综观全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尽管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体现状仍不乐观,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观念上不够重视。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广义的艺术教育。教育对象为非艺术专业的全体大学生,教育目标是提高艺术素养,不是培养艺术家,很多学校的师生从观念上对其不够重视。

(二)师资力量薄弱。

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由艺术教师兼职,或者聘任校外专业教师兼职,专业教师擅长技法教学,达不到侧重人文素养和人文价值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要求。

(三)艺术课程单调无特色。

自2006年教育部公布了高校应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相关文件后,全国大多数高校陆续开设了相应的八门课程,但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特色性不明显等客观问题。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关键,从目前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反映的情况看,普遍感觉课程内容单一枯燥,或者存在教学内容太过专业,没有突出公共性“,与学生预期的教学内容有较大落差。

(四)学生兴趣不高。

就学生而言,部分学生眼中视公共艺术教育为鸡肋“,存在学生选课只为拿到学分的普遍现象,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差,兴趣不高。

鉴于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进一步反思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体系构建问题,结合地方大学的教学实际,构建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成为主流趋势。

三。整合地方艺术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资源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地方文化等多元文化源泉的滋养。公共艺术教育课堂作为艺术文化播布的重要阵地,把地域性艺术资源运用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技法实践中,一方面使地方艺术资源可以进一步得到传承,为地方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使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提高学生兴趣,从而推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构建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

首先,国家教育政策注重地方艺术资源引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该文件指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有自己的发展特色,积极开发各地区的区域性艺术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这为地方艺术资源引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区域特色性建构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中国区域广阔,历史文化悠久,通过近些年对于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地方艺术资源丰富。以河北省为例,其依托燕赵传统文化,拥有丰富悠久的地方艺术资源,目前所收录的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艺术文化资源多达290余项,涉及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各艺术门类,为公共艺术教育区域性特色构建提供了丰富资源。多数的民间传统艺术目前普遍面临因缺乏有效的继承和保护,逐渐濒危甚至消亡。通过把民间艺术融入课堂,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起本土区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使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成为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平台,从而使民间艺术资源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力量,在传承和保护上迈出重大一步,这是一种公共艺术教育和非遗保护两层面的双赢之举。

(二)整合地方艺术资源,构建大学公共教育的地域性特色体系的实施对策。

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是传统艺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发展阵地,把地域性艺术资源运用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技法实践中,将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换为新的文化理念和表现手段,这是地方艺术发展和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特色性发展的共同诉求。

地方艺术资源中的民间艺术,传承记载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史,具有信息丰富和文化价值突出的特点,蕴含丰富的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内容,从具体实施层面而言,地方艺术文化资源可按照不同艺术门类的特点,通过如下几条途径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第一,民间艺术引入课程教学。民间美术或民间音乐等纯欣赏性的艺术,可以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倾听,感受民间艺术的特色和魅力。如民间年画。农民画。剪纸。泥塑等,首先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相关作品丰富的图片资料及民间艺人访谈的视频资料,制作成课件,结合幻灯片的播放和讲解,让学生直观性地感知民间艺术的审美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间艺术家的平民智慧和审美情趣。

第二,开展民间艺术的专题讲座。请民间艺术家及相关研究专家学者共同举办民间艺术专题讲座。民间艺术家在讲座现场直接展示其手工艺,再现工艺制作的现场,使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民间艺术,生动而直观,增强讲座的趣味性,使大学生直接感知民间艺术的发生发展。创作方式及其艺术特质等方面内容,对民间艺术有更直观的感知。相关研究专家和学者可以就现场的艺术作品,为学生展开民间艺术相关文化学术价值的理论性导入和讲解,提升专题讲座的学术水准。上述二者的巧妙结合,使民间艺术专题讲座既感性直观,又不乏学术理性探索,可以使学生对民间艺术有更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第三,开辟公共艺术教育第三课堂,即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民间艺术的实践基地或民俗博物馆,到第一现场亲自接触。亲身感受各种地方艺术文化,通过与民间艺术大师的近距离接触和交流,了解其艺术创作思想,使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和领略民间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程式。

第四,举办民间艺术文化节。每年或每学期,定期举办民间艺术文化节,通过学校与民间及部分文化部门的合作,邀请个地方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家,包括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多种艺术类型,可以设置多个学生可以与民间艺术家互动的环节,如剪纸。泥塑。面塑。糖人等,让学生亲手参与制作。对学生而言,这种活动的教育意义较为深刻,且影响较为广泛。

(三)除注重本民族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也应该注重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除了注重本土本区域的文化资源,同时应积极关注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国外很多大学对于地方艺术资源十分重视,在注重本土本民族的文化同时,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亦高度重视。如美国大学公共艺术课程既体现出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的关注,又体现出对其他国家及民族的文化艺术的重视。哈佛大学文学和艺术“课程中不仅有美国的文学与美国的环境,还有诸如中国古代艺术和宗教。日本古迹。非洲艺术中的王权与神话;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有中国唐代绘画。南北朝绘画与佛教[7]等。因此,在整合本土艺术资源的同时,亦应重视对其他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借鉴和引入,丰富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充实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以多元化的公共艺术教育形式,构建出具有区域性兼特色性的教育体系。

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区域性特色构建的意义

随着中国大学教育理念的转变,即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就公共艺术教育的性质而言,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民间艺术是中国的基因,是文化传承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以其朴实。本真的特点呈现出独特魅力,是高校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间艺术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整合地方民间艺术资源,积极融入地方高校普通公共艺术教育,丰富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构建公共艺术教育的区域性特色教学体系,这是一种双赢举措。一方面推动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使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得以合理利用,改变其濒危的现状,使其文化性和教育价值得以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区域性特色构建研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区域性特色构建研究【4317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392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