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化学论文 >

生态浮床对河道底泥理化性状的影响(3)

时间:2023-04-29 22:20来源:毕业论文
生态浮床技术是把特质的载体放置于水面上,在载体中划分出各个区域,种植筛选过的有富集特定元素功能的植物,利用植物生长发育,吸收水体中过量的

生态浮床技术是把特质的载体放置于水面上,在载体中划分出各个区域,种植筛选过的有富集特定元素功能的植物,利用植物生长发育,吸收水体中过量的营养元素,释放能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合物,以缓解河道的富营养化进程,甚至能使河道恢复原有生态系统的技术。

底泥是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沉水植物提供附着基质,还为其生长发育提供必需的大量元素(黄蔚和陈开宁,2010),同时也是底栖动物繁衍的场所,更是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最终储存场所。这是因为城市河道水深较浅、河水流动速度慢,状态相对静止,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大颗粒的污染物质会逐渐沉淀到底泥中,而其余小颗粒物质或溶于水的污染物质通过其他物理化学及生物反应最终沉积到底泥中。随着这个步骤发生次数的增加,污染物质逐渐累积在底泥中。

水环境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这不仅仅存在于底泥与上覆水之间,底泥中的污染物也与上覆水保持着一种吸附与释放的动态平衡。上覆水的环境条件一旦有所改变,水中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底泥中的污染物质就会通过解吸附、溶解、生物分解等作用,重新释放到上覆水中,产生“二次污染”,使得上覆水的污染物质浓度升高。而在上覆水的污染物质浓度升高的时候,污染物质会经各种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反应过程储存在底泥中,使得上覆水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因此,底泥中的污染物质对水质的影响非常持久。所以,底泥在河道生态系统中既是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源”,同时也是“汇”(Prastka et al。, 1998)。底泥的理化性质是地区物种组合模式的重要决定因素(Macfarlane et al。, 2001)。文献综述

研究城市河道底泥的物理特征和化学特征有助于了解生态浮床的可用性和实用性,为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区域概况

下沙高教园区位于杭州下沙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是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园区,占地10。91km2。分为东、西两区,西区靠近下沙镇。下沙高教园区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杭州市东部,属于平原区域,濒临杭州湾和钱塘江,园区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园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降水季节变化较大,易出现旱涝灾害。年平均气温15。9°C~17。0°C,平均相对湿度在76%-81%,平均海拔20~40m。

1。4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研究目的

通过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内的A、B两河进行取样调查,测定和分析底泥的物理和化学指标,分析生态浮床改变底泥理化指标的可能机制,为城市河道的恢复和修复提供科学依

生态浮床对河道底泥理化性状的影响(3):http://www.youerw.com/huaxue/lunwen_16304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