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护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标转型研究(4)

时间:2017-06-01 11:16来源:毕业论文
第四类是侧重于城市反贫困政策的探索与创新,主要是基于对反贫困新思路的探讨。曾群就在《失业者的社会保护,超越社会保障的一种思路》中提出,社


第四类是侧重于城市反贫困政策的探索与创新,主要是基于对反贫困新思路的探讨。曾群就在《失业者的社会保护,超越社会保障的一种思路》中提出,社会保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保障的局限性,可以作为一种超越社会保障的尝试。一般而言, 社会保护可以被视为社会共同体应对各种风险、弱势性或贫困的公共行动和干预。这些行动和干预主要是在市场之外或通过干预市场进行, 其目标对象往往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简而言之,社会保护是指协助社会中最贫穷或最弱势的群体回应各种风险和弱势性,而在市场之外或通过市场干预进行的公共行动。另外,还有其他学者(如:张秀兰,2004;高文敏,2005;)致力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探索。
(三) 研究的切入点
回顾以往学者对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发现都是对如何加大政策实施覆盖深度及广度的讨论。而本课题希望能根本的消除和解决贫困的发生,而非贫困风险发生后的解决层面,注重的是贫困的预防与先进的理念。因此,本课题研究主要回顾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框架,概述和分析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以及方式,讨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的现实困境和存在的问题。从城市低保目标偏差分析入手,探讨城市低保发展和完善所应具备的几个关联目标及其完善策略,并对以社会保护为核心的新型救助理念展开详细讨论,最后论证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护的目标转型,是一种有效的解决路径,并能够实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框架的创新,真正的缓解和消除城市贫困。
三、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 理论基础
1、 社会风险管理理论
社会风险管理也是以预防贫困为首要目的。所有的个人、家庭和社区都会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风险,这些风险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人为的。但贫困人群不仅更容易遭遇风险,风险对他们的负面影响也会更为严重,因为他们应对风险的工具非常有限。不仅如此,由于贫困人群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选择高风险高回报的经济活动,他们不仅难以脱贫,其贫困程度甚至会进一步加深。因此,要更关注贫困的成因,而不是贫困的症状,因而也更重视贫困的预防而不是对贫困的补偿。
2、 社会保护理论
从两种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社会保护作为一种政策目的,指促进社会成员的福利和经济保障;另一种是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政府根据需要而不是权利或资格来确定社会保障津贴的金额(《失业者的社会保护:超越社会保障的一种思路》,2007,曾群)。世界银行对社会保护的定义是:“社会保护是协助个人、家庭和社区更好管理风险以及为最穷的人提供支持的公共干预。”在该研究中,社会保护是作为一种未来的社会救助的理想形式,可谓是反贫困政策的理想目标,也可以说是通过社会政策来扶贫、脱贫的手段。总而言之,它是一种反贫困制度的完善,并不仅仅是依靠单位或是政府,而是在各种救助形式互相支持,互相补充的情况之下的统一。
3、 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认为,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生的。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所以会处于弱势地位,并非他们自身有缺陷,而是由于他们长期缺乏参与机会所导致。增能是个人在与他人用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从最基本的层次看来,增能意着获得或转移法定权力及正式权力的一个过程。增能并不是“赋予”案主权力,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 。 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护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标转型研究(4):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822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