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高警觉工作人群多维疲劳和嗜睡的心理研究(2)

时间:2020-11-04 09:36来源:毕业论文
睡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充足的睡眠不仅要有足够的睡眠时数,同时还应该符合机体的昼夜性节律,否则可能会引起睡眠质量问题,睡眠障碍是指影响入睡

睡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充足的睡眠不仅要有足够的睡眠时数,同时还应该符合机体的昼夜性节律,否则可能会引起睡眠质量问题,睡眠障碍是指影响入睡或维持正常睡眠能力的各种障碍,它不仅会引起晚上睡眠困难,而且会导致白天的疲乏无力和嗜睡[4]。睡眠障碍对人体的警觉性、注意力等均会产生不利影响,患有睡眠障碍的人可能会精神散漫,在工作生活中表现差,甚至出现频繁的意外乃至死亡等[4-6]。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睡眠问题,睡眠不足和睡眠质量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健康问题,据WHO 2002年的一项全球睡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国有4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7]。

1.2 疲劳的概念

1.2.1 疲劳

自1829年Albert发表了第一个与疲劳有关的研究报告,随后诸多知名学者如Gerber,Irwin,Miner,Ewing和Humfrey,Griffith等人又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8]。我国学者张志园(2013)认为疲劳是一种防御机制,是机体受环境条件的制约,通过长期的脑力和体力活动从而减弱机体活动能力并降低工作学习效率,使机体意识到活动的强度及自身能承受的负荷,避免个体身心造成过度刺激和伤害,疲劳是个体的主观感受[9];波士顿从运动的角度出发认为疲劳是机体各器官过累而导致其不能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且工作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在固定的状态中进行的生理过程[10]。

总的来说疲劳是个体经过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使个体机能减弱不能继续维持正常活动的现象。疲劳具有主观性,个体能够自我意识到疲劳的存在,即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11]。疲劳又可以分为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生理疲劳是指由于不间断的工作而致使个体能量消耗的生理症状。心理疲劳是精神心理因素、不良情绪等引起生活功能降低的亚健康状态[12]。过长时间从事单调、机械、周而复始的工作,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可能因为持续处于紧张状态中而疲惫,使得心理出现抑制的状况。心理疲劳会降低人们对工作、学习、生活的热情,严重的还有可能对日常生活产生厌倦情绪。

随着社会越来越剧烈的竞争,人们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上的疲劳愈发明显,心理问题也被人们有所重视。其实在生活中疲劳基本都是因为心理问题所导致的,这种疲劳比生理疲劳要严重的多,带来的伤害也更大。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1.2.2 多维疲劳

     多维疲劳是指疲劳的不同方面,它主要包括体力疲劳、活动减少、动力下降、脑力疲劳以及综合疲劳五个方面。

1.3 疲劳的影响因素

1.3.1 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

个体连续长时间的从事某项活动,且这段时间保持在高度集中状态,肌体生理的各项器官组织就会处于紧张状态,持续的紧张状态容易导致个体产生疲劳。古人云:“张弛有度,劳逸结合。”适当的休息是缓解疲劳的必要方式。

1.3.2 个体身体状态

个体的身体特质也是影响疲劳的一大要素。虚弱体质的个体比营养充足的个体更容易感到疲劳。因为虚弱的体质较为沉闷、抑郁,积极性不足。疲劳天生“偏爱”这种体质,所以健硕的体质是抵御疲劳的重要法宝。

1.3.3 不规律的作息时间

合理休息是保证机体活动的又一要素。良好的精神状态、机体协调、健康的身体都是建立在规律的作息时间基础之上。牺牲休息时间去工作可能适得其反,疲惫的身体状态使高警觉作业人群在工作中精神不能集中,思维缓慢,工作能力降低,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高警觉工作人群多维疲劳和嗜睡的心理研究(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6412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