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4103字】

时间:2023-06-11 08:51来源:毕业论文
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4103字】

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文化资源是指区域内独特的或具有比较优势的。能够为人类利用和开发并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文


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文化资源是指区域内独特的或具有比较优势的。能够为人类利用和开发并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文化因素。而文化旅游产业是以文化为内容,以旅游为依托的综合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资源高度利用的结果,是对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产物。甘肃省拥有丰富的文化的论文网资源,被国家批准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如何使甘肃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文化资源服务于经济社会将成为重大的研究课题。

一。促进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甘肃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是农牧文明和工业文明交杂的地区;从文化积淀的角度来看,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及多民族的聚集区域。这样的区域性质,使得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又是华夏文明与各种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通道,历史悠久,文化类型多样,资源底蕴深厚,民俗特色浓郁。因此,促进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

1。文化资源类型多样,个性特征鲜明

据统计,目前甘肃有野外文物点1。33万处,石窟群23处之多,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5处;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历史文化名镇7座;全省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4项。古文化遗址。石窟寺。长城及古城遗址星罗棋布,古文化遗址7000多处,古文化类型近10个,其中大地湾各期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齐家。辛店等彩陶文化和青铜文化闻名中外。全省现存各类石窟寺337座,被誉为石窟艺术之乡“。敦煌是世界文化宝藏,敦煌学是甘肃文化辉煌和世界文明交流的标志,丝绸之路旅游线被国家确定为向全球推介的十二条中国旅游精品线路之首。现存明代长城里程居全国之首。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嘉峪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花儿“被列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物遗产代表作之一。

2。标志性事件和文物众多,历史文化和民俗民族文化厚重

(1)历史文化资源。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华夏始祖伏羲氏在这里推八卦。授渔猎,马可?波罗东游中国时也曾在此停留,周先祖在庆阳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先河。作为中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有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还有秦安大地湾文化。先秦与伏羲文化,阳关古道等。古丝绸之路上历经千年而不毁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还有安西县的榆林窟。玉门的昌马石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马蹄寺石窟。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武山县的水帘洞石窟。泾川县的王母宫石窟等,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石窟文化。

(2)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甘肃的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如兰州的太平鼓。庆阳的小香包。武威的攻鼓子。平凉的纸织画;临夏的砖雕。永登的高跷。青城的小调。河州的花儿……。香包。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并称为庆阳五绝,其中尤以香包底蕴最为浑厚。曾一度失传平凉的纸织画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再现于世。通渭的书画作品交易辐射到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大漠风雨雕已成为嘉峪关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的代名词。

(3)民族文化资源。由于甘肃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形成了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质。甘肃民族文化与享誉世界的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并称为甘肃省的三大文化体系。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上素有安多地区藏族文化中心之说,有着不同于西藏。四川。云南等地藏族的文化表现形式;宁夏回族自治州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伊斯兰河州文化。特别是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三个独有民族,文化独特,特色鲜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饰。风情和装饰图案绚丽多彩,建筑风格别具一格,雕刻彩绘精巧多姿。

3。红色文化富集,现代文化发展势头强劲

全省共有重大GM文物遗址300多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3个。甘肃不仅是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战略决策地和结束长征。实现GM力量大团结的会师地,也是红军西路军悲壮历史的见证地。还留下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具有甘肃特色的南梁精神“会师精神“红西路军GM精神“舟曲救灾精神“等一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的GM传统。同时甘肃还有较多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读者杂志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发行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享誉全球,成为中华民族舞剧的里程碑之一。

二。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甘肃历史文化厚重。发展潜力巨大,但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较低“。目前,甘肃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文化资源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从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来要求,还存在着文化资源缺乏系统开发和深度开发,对外开放力度不够;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等许多问题。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支持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为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政策优势。如何又好又快地推进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研究的新内容。1。以文化与旅游融合为助力,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统一的发展机制

十二五“期间,是甘肃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加快旅游行政管理改革步伐,建立调控有力的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政策;建立制度化的合作协调机制,打破行业壁垒,扫清资源整合中的障碍。

2。整合优势旅游资源,确立以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整合优势旅游资源,以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构建具有独特性的。潜在市场优势的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为重点,以兰州为中心,河东和河西为副中心,六大板块联动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

一是陇东高原文化产业区:以庆阳。平凉为代表,主要围绕先周文化。农耕文化。崆峒文化。红色文化来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二是陇中丘陵文化产业区:以天水为代表,主要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麦积石窟文化。休闲文化为中心进行文化产业旅游开发;三是陇南山地文化产业区:以陇南为代表,主要围绕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生态文化为主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四是兰州河谷文化产业区:以兰州为中心,辐射白银。定西。临夏,主要围绕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现代文化来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五是甘南草原文化产业区:以甘南为代表,主要以草原生态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为主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六是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区:以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为代表,主要围绕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五凉文化。民族文化等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

3。以景区整合为抓手,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

在科学布局。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对甘肃现有景区。景点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大。系列全。品质高。配套完善的景区,在凸显黄河特色。民族风情。红色军旅。丝绸之路。神秘敦煌。远古文化。生态文明上做出品牌。做出效应。一要以知名景区为龙头,对周边中。小景区进行整合。二要以历史文化为主线,对相同文化类型的景区景点进行整合。三要以地文景观为核心,对景观区域内的景区进行整合,使自然景观注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对游客有强大吸引力的产品。通过文化与旅游的全面融合,实现景区建设―景区服务―旅游服务―旅游产业―文化旅游大产业―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层次递进,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

4。依托文化开发旅游项目,提升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首先,提升优化丝绸之路旅游线路,打造丝路文化旅游品牌。以石窟文化。陇西李氏文化为依托,重点开发天水麦积山。甘谷大像山。陇西李氏堂等高品质资源,构建丝绸之路甘肃东部旅游环线。以敦煌文化。长城文化等为依托,构建丝绸之路河西环线。

其次,拓展延伸大香格里拉旅游线路,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以古动物化石遗存和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开发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夏河拉卜楞寺。碌曲郎木寺等旅游景区,着力提升民族风情。草原风光。生态休闲组合产品内涵。

再次,开发建设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路,打造多元文化旅游品牌。以黄河文化。周先祖农耕文化。道家文化为依托,重点建设兰州黄河风情线。景泰黄河石林。寿鹿山。平凉崆峒山。庆城周祖陵。庆阳公刘庙。农耕文化产业园等旅游景区,打造道家养生“。崆峒武术“。庆阳民俗“等品牌旅游产品,形成集多元文化特色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

最后,积极培育两条成长型文化旅游路,一是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培育红色主题旅游品牌。重点建设环县山城堡战役遗址等7个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项目,完善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等8个红色经典景区旅游要素配置,提升景区服务水平。二是以先秦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依托,开发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旅品牌。重点建设礼县大堡子山秦文化公园。祁山堡。街亭古战场。甘谷姜维墓等旅游景区,初步构建天水―陇南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旅游线路。

5。整合不同层次的文化资源,进行优势再造,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从文化创意的角度,整合不同层次的文化资源,对各类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包装,形成深度广度链接,对各种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大胆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积极开发衍生产品,不断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生命力。以目前发展良好的旅游品牌和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构建旅游产业综合服务体系,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通达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走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重点打造和完善兰州黄河风情旅游产业集群。环祁连山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泛酒泉―嘉峪关丝路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天水伏曦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泛平凉―庆阳道教与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泛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产业集群等六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GS(2013)GHBZ081。)

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4103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7598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