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法学论文 >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农村社区治理(3)

时间:2023-10-15 09:52来源:毕业论文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及治理新需求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 新型农村社区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尚没有明确概念,现为大部分学者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及治理新需求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 新型农村社区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尚没有明确概念,现为大部分学者认同的新型农村社区主要指的是在农村地域范围内,村民集中居住并通过村庄合并、 征地拆迁、产业带动、旧村完善、服务共享等方式,使得社区成为具有较为完善的服务体 系和管理机制的现代化居民集聚地和社会生活共同体②。新型农村社区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居住形态集中化。新型农村社区突破了传统行政建制的村落划分,社区结构有较 大变化,社区人口也不再是传统的单一人口结构,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社区。从最新人口 普查的调查结果可知,新型农村社区人口构成包括原来的失地农民和租住的外来人口,比 如有住宿学生、外来务工人员、产业工人等。在过渡型社区中,失地农民的农业收入已不 存在,日常开销主要依靠工资和租金等,物质资料上他们已基本实现农民身份向城市居民 身份的转变。

2.社区结构异质化。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划分不以传统的户籍和行政村为标准,它 的居民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社区集中居住的农民,他们也是构成新型社区的主要部分; 二是由于新型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善,交通方便,环境整洁等优势,对周边 村民有极大的定居吸引力,周边村民在这里购房居住;三是有特色产业支持的社区,吸引 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从而形成以产业园区务工工人为集中居住的居民。由于地理位置位 于城市边缘,城市中的外来人口增多,社区居民的异质性增强同时流动性也加快,农村大 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工作,使得农村只有大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空巢家庭, 社区存在日常安全隐患,危机发生时不能及时应对,这对农村地区的安全稳定发展是不利 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将村民和流动人口得以集中居住,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孩童和老 人们的情感空虚,从而缓解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文献综述

3.治理主体多元化。原本社区治理主要依靠政府机构的强制执行力来完成,社会力 量的运用很少,而新型社区治理除原有的政府机构如村民委员会等传统农村治理主体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失去土地的农民、承包自有土地的流转业主、来农村养老 定居的城市居民等新型主体也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站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角 度,他们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言献策的同时也对新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多元化治理的发展,将政府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公共组织等多元治理 主体联系起来,推动着新型农村社区的合作共治,促进治理新格局的形成。总体来看,政 社合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有很大优势的,但多元治理主体参与治理也会存在着一些困难, 比如社区服务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未能及时配套、政府与社会公共资源的调度不适当、 缺乏政府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居民及时反馈机制和不健全的监督制约体系等,使得 多元治理主体的推进缓慢,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二)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新情况 1.社区人口结构的新变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和流动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外来流动人口在新型农村社区比重增加的同时本社区外出打工人数也 逐渐增多,使得现在的社区大部分居住着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快速的人口流动会带来更 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质量的物质资料满足,但与过去相比,新型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导致社 区的人口结构变化显著,在其带来的一些积极方面外,也带来了住宅、教育、医疗卫生等 公共基础设施的负荷与公共服务资源的紧缺。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农村社区治理(3):http://www.youerw.com/faxue/lunwen_19740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