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材料科学 >

介孔SiO2载药微球的合成与性能初探(2)

时间:2019-06-09 14:35来源:毕业论文
2实验部分10 2.1试剂和设备.10 2.2实验方法.11 2.2.1介孔二氧化硅微球(MSNs)合成..11 2.2.2MSNs-PEG的合成11 2.2.3模型药物DOX的担载.11 2.3测试与表征.12 2.3.1MSNs的基


2实验部分10
2.1试剂和设备.10
2.2实验方法.11
2.2.1介孔二氧化硅微球(MSNs)合成..11
2.2.2MSNs-PEG的合成11
2.2.3模型药物DOX的担载.11
2.3测试与表征.12
2.3.1MSNs的基础理化性能表征.12
2.3.2微球DOX载药情况测试.13
2.3.3DOX体外释放过程..14
2.3.4细胞毒性的测试14
2.3.5蛋白吸附的测试14
2.3.6抗癌效果的测试15
3结果与讨论16
3.1MSNs的基础理化性能表征..16
3.1.1表面形貌分析16
3.1.2FT-IR分析.17
3.1.3XRD分析..17
3.1.4接触角分析18
3.1.5粒径分析18
3.1.6Zeta分析19
3.1.7BET氮气吸附分析...20
3.2微球DOX载药情况分析.21
3.2.1DOX标准曲线的绘制..21
3.2.2载药量和包封率分析22
3.3DOX体外释放分析...23
3.4细胞毒性分析24
3.5蛋白吸附分析24
3.6抗癌效果分析25
4结论27
致谢.28
参考文献.29
文献综述
1.1 引言 进入21世纪,癌症于我们并不陌生。常见的治疗方案是以“手术切除+术后化疗”为主。然而,在术后,由于病灶的残留细胞易引起复发,且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导致对化疗药物较为敏感等因素,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治疗的效果。同时,绝大多数的癌细胞对化疗药物具有明显的耐药性,医学上常用的做法是通过加大药物剂量来提高疗效。而药物剂量的增加势必会加重对正常组织的毒副反应,如心脏、肝脏等脏器,以至于限制了化疗药物的临床使用。 相比于普通的给药方式,新兴的靶向给药系统已成为治疗癌症的新领域。靶向给药系统是通过在载体表面修饰靶分子(如抗体分子或特殊官能团等),借助靶器官对靶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引导药物分子主动或被动的富集于靶器官,从而实现选择性分布,以达到杀灭癌细胞的作用  [1-4]。这类给药系统能提高药物的利用度和疗效,减少给药量,降低毒副作用。
1.2 纳米靶向载药系统
1.2.1 纳米靶向载药系统的定义 纳米技术的兴盛让科学家了解到:随着物质物理空间的变化,其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因此,“将纳米技术与药物传输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已经为药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5, 6]。 从癌症的治疗方面来看,药物的有效性是医生和患者最关心的问题。研究药物的有效性常涉及两个关键因素:时间控制和分布控制。时间控制指的是调节在期望时间内或在特定时间内触发药物的释药能力。分布控制的目的是使药物传递系统到达预期的病灶部位[7, 8]。基因和蛋白药物要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将面临一些障碍,如在血液中不稳定、易被酶水解、容易受到免疫系统的吞噬作用、且细胞吸收效率低等[9]。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化疗药物的水溶性药物较差,如阿霉素、紫杉醇、喜树碱等,且毒副作用严重,导致这类药物在体液系统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多聚焦于借助载体进行药物包载,如高分子材料或无机材料等。另一方面,在药物载体的设计也应与细胞特点和细胞内微环境一并结合考虑,使在生理条件下保持稳定的药物载体系统,在预期的时间和环境下裂解,将药物释放出来并长期发挥药效。 纳米靶向载药系统是指 10~1000nm 大小粒径的一类载体,通常由高分子材料制成。药物载体是以纳米颗粒作为基体,将药物分子包裹或吸附于表面,经过靶向分子连接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在细胞内化作用下进入细胞内部,实现药物靶向输送和治疗的过程。
1.2.2 纳米靶向载药系统的分类 纳米靶向载药系统是纳米生物技术的前沿学科发展方向。依据不同的材料和制备工艺,可将纳米药物载体分为纳米粒、纳米乳、纳米脂质体、纳米胶束、纳米混悬液、药质体等  [10]。 (1) 纳米粒 纳米粒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其粒径小于 1 µm,且以固态胶体颗粒形式存在。载体由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作为骨架实体,溶解、包覆或吸附药物,最终制备成以药物为核,高分子聚合物为壳的球形纳米颗粒。这类药物载体具有可生物降解性,且低免疫原性和特定的组织靶向性,毒性较低,是药物的理想载体之一。 (2) 纳米乳 纳米乳,粒径在 10~100  nm 之间,也被为称微乳,由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等三部分组成的胶体分散系统。,液滴多为球形,大小均匀,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具有较好的热力学稳定性,热压灭菌或高速离心稳定不分层,制备条件温和。在有助表面活性剂参与的情况下,也可形成四部分胶体分散体系。 (3) 纳米脂质体 脂质体,是一种具有类脂质双分子结构的药物载体,故又称之为类脂小球。脂质体具有生物无毒性和免疫原性,能够控制释放和缓慢释放药物,使血流中的酶及其他成分无法分解药物分子,防止因代谢所导致的药效降低,确保基体中的有效血药浓度,以此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脂质体还能提高药物耐受性。因此,纳米脂质体是目前公认的较为理想的药物载体。 (4) 纳米胶束 纳米胶束是20世纪 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药物载体,由在水溶液中两亲性嵌段聚合物自发构成一种自组装系统,其亲水部分组成外壳,疏水部分组成内核,从而形成了特殊的壳-核结构,粒径在5~100 nm 之间。其特点是:载药量高,稳定性好,可在体内长时间停留,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较高,副作用较小等。 (5) 纳米混悬液 纳米混悬液是指采取独特的工艺和设备将粉碎的药物悬浮于溶剂(如水和表面活性剂等)中,而制得。与传统方法相比,纳米混悬液能大大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大提高大剂量难溶性药物的使用效率。 介孔SiO2载药微球的合成与性能初探(2):http://www.youerw.com/cailiao/lunwen_3442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