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材料科学 >

1-羟基苯并三氮唑(BTAOH)及BTAOH钼酸钠复合体系缓蚀性能的研究(4)

时间:2022-12-27 22:17来源:毕业论文
(1)氧化膜型缓蚀剂 通过氧化膜覆盖于金属表面活性点而阻碍金属腐蚀的都是氧化膜型缓蚀剂。铬酸盐、亚硝酸盐、钼酸盐、钨酸盐、钒酸盐、正磷酸盐

(1)氧化膜型缓蚀剂 通过氧化膜覆盖于金属表面活性点而阻碍金属腐蚀的都是氧化膜型缓蚀剂。铬酸盐、亚硝酸盐、钼酸盐、钨酸盐、钒酸盐、正磷酸盐、硼酸盐等便是氧化膜型缓蚀剂。其中铬酸盐和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无需水中溶解氧的帮助即能与金属反应,在金属表面阳极区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其余的几种,或因本身氧化能力弱,或因本身并非氧化剂,都需要氧的帮助才能在金属表面形成氧化膜。文献综述

    (2)沉淀膜型缓蚀剂 锌的碳酸盐、磷酸盐和氢氧化物,钙的碳酸盐和磷酸盐是最常见的沉淀膜型缓蚀剂。由于它们是由锌、钙阳离子与碳酸根、磷酸根和氢氧根阴离子在水中、于金属表面的阴极区反应而沉积成膜,所以又被称作阴极型缓蚀剂。阴极缓蚀剂能与水中有关离子反应,反应产物在阴极沉积成膜;以锌盐为例,它在阴极部位产生Zn(OH)2沉淀,起保护膜的作用。锌盐与其他缓蚀剂复配使用可提高缓蚀效率,在有正磷酸盐存在时,则有Zn3(PO4)2或(Zn,Fe)3(PO4)2沉淀出来并紧紧粘附于金属表面,具有更好的缓释效果。

(3)吸附膜型缓蚀剂 吸附膜型缓蚀剂多为有机缓蚀剂,因为有机物分子具有极性基因,可被金属的表面电荷吸附,在整个阳极和阴极区域形成一层单分子膜,从而阻止或减缓相应电化学的反应。如某些含氮、含硫或含羟基的、具有表面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中有两种性质相反的基团:亲水基和亲油基。这些化合物的分子以亲水基(例如,氨基)吸附于金属表面上,形成一层致密的憎水膜,保护金属表面不受水腐蚀。

1。3缓蚀剂的工作原理

早在20世纪初,人们已经开始了缓蚀剂作用机理的研究。1972年Fisher对抑制腐蚀电极反应的不同方式做了仔细的分析,并借此提出了界面抑制机理,电解液层抑制机理,膜抑制机理及钝化机理。在腐蚀学科进一步发展后,还相继出现了吸附理论,钝化理论,修饰理论,尖端突变理论等。但由于金属腐蚀和缓蚀剂的多样性及复杂性,难以用单一的理论对缓蚀剂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目前主要的理论要点为物理化学理论(吸附膜理论、成相膜理论)以及电化学理论。

(1)吸附膜理论

大部分有机物缓蚀剂存在极性基团,其亲水基团吸附于金属表面,疏水基团远离金属表面,形成吸附层把金属活性中心覆盖,阻碍介质对金属的侵蚀,这即为吸附膜理论。有机化合物的缓蚀率和它们的吸附性能有关,而分子的吸附性能主要取决于其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能(比如官能团、位阻因素、芳香性、配位原子的电子浓度及分子上的电子结构等)。

这当中,吸附可以分为两种:(a)物理吸附,涉及金属/溶液界面离子电荷或偶极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和范德华力。在这种情况下,吸附的热量较低,因此,这种类型的吸附是只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是稳定的。(b)化学吸附,涉及电荷共享或电荷从缓蚀剂分子到金属表面上的转移,形成配位键。事实上,电子转移是对于具有空置低能电子轨道的过渡金属而言的。化学吸附比物理吸附吸附能更大,因此,这样的键在较高温度下更为稳定。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2)成相膜理论

    缓蚀剂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难以溶解的保护膜,使环境对金属的影响降到最低。这层保护膜既可以是氧化物膜,也可以是沉淀膜,这都在上文有所提及。

(3)电化学理论

    金属表面发生原电池反应会造成金属的腐蚀,因此如果缓蚀剂可以控制原电池中阳极、阴极反应中的一个或者两个,使其反应速率降低,便可以抑制金属腐蚀。这也是阴极型,阳极型以及混合型缓蚀剂分类的由来。依据电化学理论,还有传统的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法等防腐蚀措施。 1-羟基苯并三氮唑(BTAOH)及BTAOH钼酸钠复合体系缓蚀性能的研究(4):http://www.youerw.com/cailiao/lunwen_11567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