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 第4页

更新时间:2009-11-22:  来源:毕业论文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 第4页
《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遥相呼应。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 ”、“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鱼龙、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 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缔。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是思妇感情波涛澎湃激荡到极点的升华,而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文的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的一个“孤 ”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两句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最后一段,天已将晓:“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四句是写离愁夜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开始。“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总之,这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九个形象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离妇的离愁。诗人紧扣这一离愁至重、意境浓郁的中心来谋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声韵之美,对《春江花月夜》诗情也同样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全诗三十优句,四句一转韵,韵脚平仄交错,音节和谐,每韵都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画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顶针句的运用,使诗歌错落有致。其中对春江明月诗人能把诗歌声韵节奏的外在律与诗人感情的内在律有机融合,以声韵来透露思妇情绪变化的升级,显示出自然美景无人共赏青春虚度的凄楚,使思妇的离愁与景自然和谐,表现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功力。这首诗虽然带有许多感伤和凄凉的韵味,但由于诗人善于严格把握声韵,因此给人总的印象却是凄婉而不颓废,缠绵而不消沉。 此外,《春江花月夜》的许多诗句还富于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等诗句情理结合,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哲理性感叹。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再说《春江花月夜》乐曲吧。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我国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自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从文学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很快波及音乐界,上海大同乐会成立于1920年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乐会的主旨是“专门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他们是最早的试验者,《春江花月夜》就是他们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春江花月夜》源于一首名为《夕阳萧鼓》的琵琶文套大曲。公元1895年(清光绪21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此曲更名为《浔阳琵琶》,收入他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并立了十个小标题:“夕阳萧鼓、花蕊散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乐曲这样注释以后,便与白居易的《琵琶行》联系起来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的意境隐含其中,所以又有人称它作《浔阳夜月》《浔阳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以汪昱庭的传谱《浔阳夜月》为蓝本改编成丝竹合奏曲,并借用古乐府诗题改名为《春江花月夜》。改编后也有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洄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这时乐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离愁别绪。它剔除了《琵琶行》中的沦落人飘零天涯的落寞与失意,而将曲意专注在“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改编以后乐曲有很多种版本,但大同小异,是同一乐曲衍生而来。
  全曲十段,用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衍展来阐述乐意。乐曲第一段为主题旋律的呈示,然后是该旋律的九次变奏,每一次变奏都将曲意向前推进,虽然是基于同一旋律,但毫无单调之感。同时,还采用了我们非常熟悉的“换头合尾”的手法(这在民间传统器乐曲中是很常见的),使长短不一、变奏方法各异的十个段落泾渭分明,都落在同一淡定优雅的曲调片段上。
  第一段[江楼钟鼓]保持了传统琵琶独奏曲的风格,以琵琶模拟鼓声开场。但与同样用鼓声开场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或《霸王卸甲》绝然不同。那些都是战鼓,声声震心;这首乐曲中是江楼暮鼓,鼓声醇和而温馨。再用箫管和琵琶吟唱出主题旋律,这优美而流畅的旋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纯净的梦和月华的世界。
  从第二段到第五段分别是[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按小标题给我们的提示,每一次变奏都有新的含义。[月上东山]中主题旋律上移四度,而后又继续向上衍展,形成舒展上升的动感;[风回曲水]的旋律又渐渐下旋,而后上升,若水流宛转绕芳;[花影层叠]则后半部分出现四个快疾繁节的乐句,与之前的恬静对比,大有风弄花影、花乱枝叠之姿;[水云深际] 音乐先在低音区回旋,再以颤音、泛音和大跳创造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飘逸空灵的意境。
  音乐随着时间推移,但见日落月升,夜色逐渐朦胧。夕阳、落霞、明月,造物铺陈出奢华的色彩,映着滟潋波光倾泄东流。四段旋律就像长镜头,由远而近、由宏观而细节、由抽象而细腻,渐渐将旋律推向高潮。
  第优段[渔舟唱晚]、第七段[洄澜拍岸]乐队各种音色齐响,声势浩大——但并不惊人——是泼墨重彩的点睛之笔。第优段[渔舟唱晚]在纯净的箫音中杂以间断的木鱼声,显得纯朴而真实。第七段[洄澜拍岸]则以生气勃勃的短句不断模进,如江水拍打沙岸掀起浪花。将单纯、质朴的喜悦,存在的喜悦,毫无顾忌的展现出来。
  然后是第八段[棹鸣远濑]、第九段[欸乃归舟],画面又由近而远,由局部而全景,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乐队以零星的筝音,来勾画江水卷起的余波旋洑,舟远人声稀。
  音乐进入尾声,尾声不长。弓弦乐器轻柔震音作背景,仿佛无处不在的月光,疏落的琵琶,写出几分落寞、几分惆怅,“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然后是一缕萧音袅袅,“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曲中的主题旋律在每一段用不同的方式陈述月色,由月起、高悬而终至西沉。月是诗的脉搏、是乐的精魄。在月光中,江水、沙岸、碧澄的天、天上的云、江心的沙洲、洲上的花林、飞霜、扁舟、高楼、巨岩,甚至水中的鱼、舟上的人都显得那样真纯。月光涤荡了万物,那银辉色的梦幻世界!是造物的任性吧,把所有的美都一股脑儿塞到一起,怎么能不让人醉不知时世呢?
  这首乐曲有着优美柔婉、质朴清雅的旋律;安宁的情调和流畅而富于变化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让人如痴如醉。曲中各种乐器搭配得体,进退有序,互相搀扶牵引,再加上丝丝入扣的演奏,充分展现了丝竹音乐清秀优雅的特色,颇有江南乐韵妩媚的风格。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把风姿多彩的各个画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乐曲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远而近,由近而远,以景抒情,情寄于景。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乐曲极有层次,高潮突出,醉人心魂。让听者的心灵不由自主地跟着乐曲而飘荡起伏,而平和宁静。
  在新文化运动那轰轰烈烈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春江花月夜》,是现代民族管弦乐合奏的第一部最有影响的作品,被称为现代民族管弦乐合奏的源头,虽然是由《夕阳萧鼓》改编,但却完全剔除了“枫叶芦花秋瑟瑟”的离愁别绪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落寞与失意,充分显示出处于社会大变革中之新文化运动的勃勃生气。
  《春江花月夜》诗歌与乐曲都是绝世之作,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的标题或题材虽然相同,但又带有各自的时代印记,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诗歌与音乐的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 第4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