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

更新时间:2009-11-22:  来源:毕业论文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吴能和等人定为约660——约720年,(见《唐宋诗词探胜》),扬州人。中宗神龙时,与贺知章、包融等人以文词著名。开元初,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其生平事迹具体不可考。所作诗篇多散佚,《全唐诗》仅存二首。《春江花月夜》是其中之一。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为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这首诗是初唐七言歌行的杰作。比起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等诗来,它在艺术上的成功,可以说达到了这一时期同类诗中的最高水平。据说在日本,我国古典诗歌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要数白居易的《长恨歌》和这首《春江花月夜》。可足见它的艺术感染力。这两首诗都是清词丽句,逸韵深情,然而细加比较,《长恨歌》的感人,和它那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有关,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而该诗则完全是细致而深情的感情描绘。作者虽然是写的相思离别之情,然而它的深刻之处在于:把相思离别之情和封建文人沉沦失意之感及人生短暂的苦闷交织在一起,并且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以唱叹出之;而在写法上,作者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朦胧。整首诗的感情就象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地展开着。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遂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让人玩味。这种写法,在宫体诗中是没有的。所以闻一多先生曾在《宫体诗的自赎》中给予了极高的赞扬,他说:
“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的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诗之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就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共三十优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
第一韵(首四句)诗人入手擒题,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而宁静的画图: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泛指长江中下游宽阔的江面。唐诗多有这用法,如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的“平海夕漫漫”,都是这个意思。江海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雄伟。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共潮生”,不用“升”而用“生”,见出作者下字之妙,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之景,较平淡。而“生”字,渗入了诗人主观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象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一字之差,见出境界之异。“滟滟”,水波溢满貌。这是长江中下游宽阔的江景:春潮滚滚,明月共潮而生,流光所照,千里万里。滚滚春江处处都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弯弯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这美景不禁触动了诗人情思,不禁发出了“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感慨,为下面的写景、抒情开拓了广阔的境界。可说是下文的伏笔。春、江、月三字这四句被点了出来。
第二韵(“江流宛转绕芳甸——汀上白沙看不见”),以月为凝聚点,对春江花月夜的景象进行了特写:江水曲折地绕着香花嫩草的江畔芳甸,皎洁的月光照在这座花的林子上面,看上去就象缀满了一颗颗的雪珠。江面、江畔、上天下地,隐隐约约,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天空,恍如铺开了凝滞不飞的霜。远处的沙滩,只有一片片雪亮的月光,哪里还有沙砾的影子!整个宇宙都浸染了明月的白色,是一个被净化了的皑皑无际的世界。月影波光,荡漾千里,它把人们带进美好宁静的境界里,引人深思,发人遐想。“隔千里兮共明月”,离别相思之情,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禁油然而生。这四句以月为凝聚点,极力写月,写出铺天漫地的光亮,也带出花甸、花林。句句是写景,又句句是抒情。同时,这美丽的境界,很自然引起下一段对人生哲理的深邃的思考。
以上八句,写法上,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第三韵(“江天一色无纤尘,——江月何年初照人?”):写诗人对宇宙的思考: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唉!在这慢慢的历史长河中,是谁在江边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它的光辉投向人间呢?之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问,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自屈子《天问》以来,多少人对它进行了探讨。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在张之前有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张之后,有李白、苏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人们一代一代地不懈地对宇宙的奥秘探索,追溯人生的开端,然而人们永远陷入疑问和迷惘之中。
第四韵(“人生代代无穷己,——但见长江送流水”),作者由疑问转为感慨: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象在等待着什么人,可又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在这里,诗人想象的翅膀,乘着皎洁的月光,翱翔在无际的太空,而提出了一连串富于哲理意味的问题,把人生无常的思想深化了。如前所述,历史上许多诗人探讨宇宙人生,但都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而这里,作者却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即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共存。诗中,作者又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妇的期待上来。江月有恨,流水无情。所以下面进入到了男女离别相思的本题: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是第五韵,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浦,水口,江水分岔处,也即江行分手之处。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是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在这里,“白云”、“青枫浦”又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着“扁舟子”的行踪不定。月光下,是谁家的游子来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又是那家的思妇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青枫浦点出分别地方。“谁家今夜扁舟子”写游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写楼头思妇。这里游子思妇合写。诗人的思绪,随着悠悠而去的白云,仿佛看到:一轮浩月照耀着江湖游子的扁舟,也照耀着长夜无眠的楼头思妇。月光普照,一种相思,两地闲愁。
第优韵、第七韵(“可怜楼上月徘徊”——“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明月楼上对离人的怀念: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是在好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经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既然一轮明月无所不在,远行的离人也一定被笼罩在其中了。远行人啊,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象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mào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和你想见呢?在这里,作者化用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通过描写月色来表现思妇的心情。“月徘徊”,写的是月光动荡,游移不定的形象,但同时也揭示了怀人念远,不能宁静,迷惘的心理状态。说“卷还去”“拂还来”,如同陆机《拟古•明月何皎皎》中所说的“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写出了月光的特征,勾摄了月的魂魄,但同时又描绘了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鸿雁长飞”“鱼龙潜跃”这是明月之夜江畔仰望俯瞰的景色,但鱼和雁在离人眼里又是传递消息的使者,自然写出了“一春鱼雁无消息”的相思之苦,在这里,作者融情入景,景中见情。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这样写,更加曲折多致。
第八韵、第九韵(“昨夜闲潭梦落花”——“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两韵转到写游子的思归之情。他连夜做着美梦,梦见花落春残,春过已半,该是回家的时候。不料一觉醒来,自己依然身在远地。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这一夜,到底有多少相思的人啊!他们有些远在喝石,有些隔着潇湘,道路是如此遥远。有几个人能乘着月色归家去啊!眼前看到的,不过是残月余辉带着那人间离别之情,摇曳着,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罢了!这两段,写留滞远方的游子,归期未卜,只能对月伤怀,思念家室。然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能够扁舟短棹zhào,乘月夜归的又有几人呢?这八句和前面八句是对照的写法,但同时又起了总结全篇的作用。诗人以饱和着感情的笔触,把得不到着落的人间离愁别恨,写得意味隽永,耐人寻绛。
该诗的内容:一是写大自然的良辰美景,一是写人世间痛苦离别。自然的美好是永恒的,而人世间的离别痛苦、文人的失意也是永恒的。如刘禹锡《流莺》所言“良辰未必有佳期”,亦如程垓ɡāi《水龙吟》所言:“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原只是、人憔悴”,晁补之亦有同样的表述:“算春长不老,人愁春去,愁只是人间有”。至于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与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立意更相似了,都表现出了自然与人事的矛盾。曾使林黛玉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的《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都与之一脉相承。

[1] [2] [3] [4] 下一页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